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化新农民 抖出精气神

2020-11-30 18:25  阅读:2572 

竹编老李成网红

本报记者 胡光华 文/图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地映在地面。地上早已飘积了一层竹屑,清香沁人。61岁的李年根右脚踏着条凳,左手一拉,竹丝在两片匀刀之间疾速滑动,“咝啦”作响,“竹花”纷落。

一旁,摄像机记录着他干活的全过程。就是这个“竹编老李”,从门庭冷落的老篾匠,变成了有近千万粉丝的网络红人,实现了人生逆袭。上个月,老李的故事还上了央视新闻频道。老李说,做梦都想把洞村竹编发扬光大,现在呀,总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摄像师在拍摄竹编老李的创作过程

拆开后的十二生肖竹编玲珑宝塔

老篾匠成了大网红

老李是洞村乡南村村人,三岁丧父,翌年随母改嫁。他六岁和哥哥独自生活,八岁跟大伯学做篾匠,十三岁学成满师,另起炉灶带徒弟。苦孩子心里始终有本账——手艺好,就不怕没饭吃。“哎呀,说不得,每次说到就流眼泪。”灯光下,老李的眼睛泛着晶莹。

岁月在指尖上流转,世事在岁月中变幻。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篾匠日渐被冷落。篾匠活远近闻名的老李也不例外,但他心里一直憋着劲:就算讨饭吃,也不能把竹编老手艺停下来。

当渐渐习惯清淡日子之后,老李没想到,机遇会找上门。去年五月,新余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找他合作,在抖音、快手开设账号,既传播竹编技艺,又网络直播带货,把新余的非遗文化、特色产品推广出去。老李盘算着,月工资三千保底,卖货还有提成,关键是网友都能看到洞村竹编,正合心意。

老李更没想到,第一个短视频,就有上万人点赞。短短一年多时间,他的抖音粉丝量达到418万,快手粉丝400多万。这也让摄像师郭志杰惊喜不已,看来民间老手艺,还是有市场,这粉丝量和热闹的评论区就是证明。老李的月保底工资,也涨到六千。

老李士气高涨。看!镜头下,本色出演的他收放自如,朴实有趣。妻子、孙女、街坊邻居倾情助演,视频拍得饶有趣味。最亮眼处,还是老李的巧手。只见他面对镜头,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各种篾片、竹丝在他手里轻轻舞动,沙沙作响,最后变成精致的竹编盛器、玩具或装饰品。

每个视频不仅是竹编技艺展示,而且还演绎一个温情故事,甚至直戳泪点。难怪粉丝噌噌往上涨,互动也频繁。在妻子李满英眼里,老李想象力丰富,热爱生活,经常编些小鸟、青蛙什么的,网友若需要,他都满口应承。

“只要网友想到的,我老李都能做出来。”老李自信满满。借助网络,老李平均每月销售竹制品上百件,收入数万元。今年十月,他通过直播带货,售出竹编工艺品和本地手工面、米粉等特产货值二十多万元。

做了一辈子篾匠,老了还当上网红,老李直呼想不到。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走到外地,常有人问我是不是‘竹编老李’,还要跟我合影,嘿嘿!”

老工匠追求高境界

出名之后,老李成了大忙人。洞村竹编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作为新余特色文化之一,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展会。前些天在首届江西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老李的十二生肖竹塔、提篮等作品,大放异彩。接着,老李又带上这些宝贝赶到苏州,参加新余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同样惊艳展会。

在老李工作室桌台上,摆放着数十件大小不一的竹编作品,有各种提篮、竹盘、花瓶、礼盒、肖像画,造型精巧,竹丝细密,色彩丰富。若非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真不敢相信是竹篾做成。

指着台上一对尚未完工的大礼篮,老李说:“这是抖音粉丝给我出的题,我接了,做个全国最复杂、最精致的礼篮给他看看,我就喜欢挑战自己,也一直都在挑战自己。”礼篮直径四十公分,四层,篮壁、篮底都是双层,用原色、褐色、黑色不同色彩、不同规格的篾片织成,礼篮的硬边框还有刻花。待全部完工,至少要半年。

工艺这么复杂,烦不烦?老李答:“不烦,钻进去就有乐趣了,做手艺要有高境界,追求完美,不能光想着钱。”从编织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到制作竹编工艺品,老李的境界,早已超出了传统篾匠范畴。“是咯,没有境界,怎么会在家里关了七年?”老李的妻子在旁边接话。

原来,从2011年开始,老李只做了一件事——砍毛竹、剖篾料,闭关在家苦练竹编技艺。为此,老李摸透了竹性。山窝、山梁的竹子,太阳东晒、西晒的竹子,质地不同、各有其用;黄土竹子柔韧性好,带甜味,容易生虫;黑土带沙的地方,竹子有苦,韧性强,最金贵……

七年里,昼夜似乎消失,时间好像凝滞,只有篾片和竹丝在老李手中交织、跳跃,形与色的排列组合,幻化出无穷的神奇。竹塔、竹枕、竹摇篮、竹挎包、竹行李箱、竹肖像画……

老李的得意之作,是十二生肖竹塔、竹摇篮,分别耗时九个月、七个月。这些物件,构思奇妙、编织精巧,堪称艺术精品。老李骄傲地笑言:“摇篮有人出价三万六,但是,我不舍得卖。”

七年间创作了多少作品?——不多,只有二三十件,但这些作品都没达到最高境界,还不满足。现在正在编“清明上河图”,材料准备三四年了,现在开了个头。

七年磨一剑,梅香苦寒来。

老技艺期待新传承

老李肚里墨水不多,但他很明道理:竹编技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仅不能丢掉,还要传承好、发扬好。在林博会上认识了那位九旬老人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份情怀。

那天,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在老李的竹编前停住了,眼光像钉子一般,左看右瞧,偶尔忍不住轻抚几下。这一停,就是一个多小时。老李好奇,上前问话。老人动情道:“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竹编,真正的手艺货啊,李师傅,你吃了好多苦哦!”老李鼻子一酸:“老哥哥,你说的是啊!这是我练了一生的功夫,不能失传了,要不然悲痛一辈子。”欣逢知己,相谈甚欢。

现在,老李红了,订单开始多起来。县里六七个老篾匠跟着他重操旧业,但有时人手还是不够。他想在乡里办个竹编工艺厂,把徒弟们召回来;再发动农民来学,既传承竹编非遗文化,又带动他们增加收入。

虽然现在学的人不多,但老李还是有信心。市县乡各级都重视非遗文化,让洞村竹编经常有机会走出去,被更多人了解;而且,竹编课还进了校园。每周三下午,老李要到仙来小学给19个孩子上课,教授简单的编织技巧。虽然每次要花许多时间准备竹编材料,但看到孩子们编织出的小用具和小鸟、蜻蜓、小蛇等小玩意,老李再累也高兴。

这段时间,新余市区几所学校再发邀请,希望“竹编老李”进校传技,为孩子们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老李自然乐意,说会积极安排。

作为洞村竹编传承人,老李说,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努力传承、发扬下去。他以前喜欢听京戏,每次不顺心,总会对自己、对家人念那句台词——“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

“梦想要慢慢实现,总会‘解放’的!”老李加重了语气。此时,他的眼里透着深邃的光。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张丽君

4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