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宜镇介桥村的档案室,窗明几净、温湿适宜,6组标准档案柜一字排开,随手打开第一节柜门,映入眼帘的是依据年份及序号整齐排列的十几本党群类文书档案,陈旧的纸墨味扑面而来,好似诉说着这个文化古村的悠久历史。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间物品杂乱的收纳间,而现在,它已经成为这个文化古村的“走马灯”。
如今,分宜镇的镇村两级干部都感叹乡村档案室建设给基层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前村里的档案按照村干部的分工由不同的人整理,村民来查资料的时候很不方便,哪怕是村干部要找一些时间久远的资料也很费时,现在村里的各类档案集中整理、分门别类收集在档案柜里,找起来方便很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介桥村妇联主席曾志媛说道。
建出来的“标准样”。为贯彻落实全市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国家试点工作,分宜镇抓早、抓全、抓细,大力推进村级档案硬件提升工程,在一个月内将1个镇级、16个村级档案室全部打造成“五有”“八防”的标准化档案室。为档案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三农打下了坚实基础。
整出来的“规范化”。档案整理关键在于“整”,将档案收集全、整理好是重中之重。分宜镇多次邀请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入村指导,召集各村档案员现场学习,通过召开布置会、培训会、现场会提升大家的业务能力。“大台村档案室8号箱柜里面有14本扶贫移民项目档案资料,记录着大台村2005年-2019年移民项目档案。其中,茅棚下村小组就有水泥路、自来水、山塘、亮化工程等几十个项目资料。近十几年来,茅棚下村庄多次实施扶贫移民项目工程建设,内容由产业发展到民生工程,由基础设施到休闲文旅活动场所建设,由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家园建设,共投入项目资金400多万元。每一个工程项目档案都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这些档案见证了茅棚下由一穷二白蜕变为富裕新村。”大台村会计严梨生感慨道。
理出来的“安全感”。档案不仅仅承载着历史,还提升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生活,更有效解决了信访纠纷。很多村都尝到了档案整理工作的“甜头”。水北村村干部叶平介绍:“水北村桥背组集体土地被同村塘边组部分村民长期霸占,今年桥北组干部上户要求塘边组归还时遭到强烈拒绝,并且说这块土地是自己村小组的不属于桥背组,两组村民关系一度恶化。后来村里引导桥背组村民到村档案室查阅地籍档案、翻阅图纸,证实该土地确实属于桥背组集体,最终帮助桥背组集体解决了这次土地纠纷。”“新村村以档案整理工作为契机,对于村、组的三资清理工作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找到了村组的房屋、店面出租协议、合同,特别是时间跨度很久的房屋、店面等出租协议、合同的原始凭证,对于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出租协议、合同,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整改到位。在为三资清理工作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的同时,清理出不规范村组出租协议、合同13份,预计可以增加村组集体经济收入约3万元。”新村村干部彭汉政说道。“真没想到,都过了三、四十年了,我的退伍军人档案还保存的这么好。我今年满60了,村干部说有优抚政策,每个月可以领退伍军人补助。但是我的退伍证找不到了,可急坏了我,村干部说帮我到档案里找退伍军人登记表,这下可以享受补助了,可帮了我大忙。”从档案室查找到退伍军人登记表的万溪村退伍军人黄秋生感激地说。
每一份档案都是一个故事,它见证历史变迁、见证时代发展,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模样。分宜镇抓住全市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国家试点工作契机,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基层”理念大力抓好乡村档案工作软硬件提升工程,打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乡村档案品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对于平凡的村民们来说,吃得饱、穿的暖、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土地确权等等才是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梦想。这些梦想的实现,不仅呈现在他们幸福的笑容中,也都藏在这些小小的档案盒里。
来源:央广网
编辑: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