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社”自建活动空间 为留守儿童普及艺术教育
大元村的孩子“看见”马飞在天空上
周燕来大元村五年了,她想要改变村子里三十多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但这些年过去,她发现,尽管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气,但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甚至还不到百分之十。“不要失望啊,或许在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艺术教育)这些东西才发芽,教育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她说。
办展
35个孩子筹备一个多月 “我们的艺术节是可以玩的”
芳芳又跑去田地里看了一眼自己的稻草人,以确保“万无一失”——几天前,她为艺术节制作的一个拥有5张面孔的巨型稻草人,被村子里不知情的老人拿去当柴火烧掉了。那个稻草人她做了三天才做完,她为此哭了很久。最后,她只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做了几个小的稻草人匆忙参展。
姐姐秀秀还在赶制艺术节开幕式用的面具。再过几个小时,她们与其他三十多个孩子筹备了一个多月的艺术节就要开幕了。秀秀要在开幕式的晚会上用古琴弹奏《关山月》,还要诵唱她自己写的诗歌《天空中飞行的马》。
艺术节在村子边上的一块空地上举行,孩子们把它修整成了露天剧场。一个叫小舞的孩子在广场上设计了“毛毛虫的巢穴”——一个可以容纳35个孩子玩耍的“迷宫”,里面有秋千,也摆放着正在展出的孩子们的作品。
这里是湖南南部宁远县水市镇一个叫作大元的村子,在九嶷山三界峰的最深处。今年暑假,这里的孩子受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邀请,在这里办起了一个森林里的艺术节,孩子们称之为“游戏乐园”,“大人们的艺术节只能看,我们的艺术节是可以玩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去过游乐园,只是凭着自己的想象,或是参考《树屋丛林》绘本中的图像,设计了艺术节上的大部分展品。
8月20日晚上6点,艺术节终于开幕了。村子里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从重庆、广州来的艺术家,也有从县城、隔壁县来的家长、老师,五百多名“观众”陆续来到这里。
12岁的“稻草人大王”芳芳做的第一个稻草人叫作“我的爷爷奶奶”。从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带着姐姐、弟弟在广东生活,她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五年前,刚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周燕跟着丈夫刘休来到这里,大元村是刘休的家乡。刚来这里时,周燕发现村子里几乎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带着孩子,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孩子们很少上美术课,也不知道诗歌、古琴、艺术节是什么。周燕决定留在大元村,“想看看艺术能为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
学“艺”
十米长卷小作者收获粉丝 “哥哥夸我画得好,还要了签名”
周燕的家乡在湖南沅江的一个渔村,是三江汇入洞庭湖的地方。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期间,周燕了解了很多艺术改变乡村的案例。在乡村长大的她,觉得自己“回去是早晚的事情”——老人的临终关怀要做,“妈妈社区”也要做。
周燕来到大元村时,原本498口人的村子,有300人在外务工,常住人口是165位老人和24名留守儿童。“那就只能从孩子着手,先改变这一代的孩子。”
但这似乎也并不容易。一开始,村里的孩子对周燕这个“外来媳妇”非常热情,和她分享山里的哪种蕨类是最好看的,哪些蘑菇是可以吃的,提醒她在山里行走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会带她玩,却不和她分享自己的心事。
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就更难了。他们平时习惯了玩手机,不愿去画画,更别指望他们去安安静静地弹古琴,“一说上课、学习,全跑了。”周燕决定给孩子们创建一个“新环境”。她把原本修建的两层艺术工作室改造为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大元社”,在里面做蛋糕、开烧烤派对,吸引孩子们来玩。她用了两年的时间,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想方设法走近他们。
改变在不经意间发生。没有人知道当时11岁的小舞为什么会突然拿起画笔——吃饭的小桌子上放着画笔和白纸,地上是周燕的皮鞋,小舞拿起笔画皮鞋,画出来就像皮鞋。周燕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景,“小舞看所有的东西都有‘形感’的,这在美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赋,很多人经过专业的培训都达不到。”
其他的孩子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小挺用树枝、废弃的电子产品创作了《家园》,来表达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秀秀的妈妈是世代生活在大山上的瑶族人,秀秀对山里的东西也熟悉,她到山上采集三十多种植物,画下了十米长卷《三界峰草本植物志》;旺仔创作了《山火》,呈现山林火灾之后烧黑的树枝和红的像火的土地。周燕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美术训练,却更具有创造力。
偶然的机会,周燕带着孩子们的作品走了出去。
今年4月,秀秀的《三界峰草本植物志》参加了尤伦斯年度公益特展,十米的长卷占据了整整一排的展示台,桌面上放不下,就沿着墙往上展开了一米多。秀秀也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粉丝,她有点害羞地讲,“那个哥哥夸我画得好,还问我要了签名。”
画展上,周燕最喜欢听到的夸奖是“这些孩子的作品一看就不是教出来的”。她会很得意地说:“我们孩子的作品参加画展,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毫不逊色。”
除了外出参展,周燕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画带回家展览。
秀秀的家是一栋二层楼房,盖好后一直没有装修,墙面上露出一排排整齐的红色砖块,“红砖墙”的一面挂着褪了色的“年年有余”年画,另一面挂着两幅装在相框里的秀秀的画——一个手鼓和一个小女孩。
画中的小女孩是她的妹妹——“稻草人大王”芳芳。四年前,秀秀从广东回到大元村,成了留守儿童。秀秀给芳芳画了一张画像,画纸上的芳芳头发齐肩,头上戴着有波点的发带,脸上是浅浅的笑容。“像个小公主”,芳芳很喜欢这张画,她也慢慢地喜欢起画这张画的姐姐。在2018年《把艺术带回家》的展览中,这幅画挂在了秀秀和芳芳家里,之后也一直在那里。
“孩子们通过艺术创作可以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与外界交流自己感受的方式。”在周燕看来,这个过程比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更重要。
“大元社”开设一段时间后,“艺术教育”的方式就在县城里传开了,一些邻村、邻镇的家长把“教不了”的孩子送过来。
今年暑假,12岁的娇娇和她8岁的妹妹被爷爷带到“大元社”。周燕让两个孩子在“大元社”住下。“大元社”的志愿者梁芸芸偶然间听到娇娇哼唱校歌《最亮的星》,觉得很好听,就鼓励娇娇在艺术节的开幕式上表演独唱。娇娇没有拒绝,很努力地练习,还主动加上了舞蹈动作。可当有人在一旁看的时候,娇娇就很紧张。梁芸芸告诉她:“别怕,我就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你看着我就好。”慢慢地,娇娇习惯了在台上表演,也有了自己的神采。
“艺术可以成为工具,有的孩子画画很好,有的会唱歌,有的喜欢跳舞,通过发掘孩子们的特长,建立孩子的自信。”周燕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艺术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谈未来
多名学生想参加艺考 “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大元村的孩子们能亲近艺术,但并不代表艺术能给他们眼下的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今年中考,小舞没能考上高中,她去了广东的一所职业学校读中专。
去广州读中专是小舞自己的决定。作决定前,她找周燕说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小舞少有的主动。“说明她开始有自我了。”周燕支持了小舞的决定。
小舞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平面模特,周燕建议她先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继续读书。最后,小舞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这个专业涉及美术,小舞可以继续保持对美术的热爱。”
秀秀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古琴老师,她和“大元社”另两个孩子想参加古琴专业的艺考,大学继续学习古琴。而参加艺考需要更加应试化的学习,要更加刻苦,刘休担心孩子们还没有准备好。
他请来自己认识的古琴老师朋友给孩子们上网课,给秀秀制订了每周的练琴计划,也想办法解决她在文化课上遇到的困难。“只要孩子是真的想学,我们会想办法支持。”
悠悠是主动来“大元社”学习画画的孩子。她来“大元社”的第一个暑假,就画出了“十米长卷”——为了磨炼孩子们的耐性,周燕让孩子们练习画“十米长卷”,通常要一个月才能画完。“悠悠之前没有接触过美术,她是唯一一个一次就画成的孩子,她很有毅力,沉得住气。”悠悠今年读高二,喜欢画画,想要参加美术艺考。
艺术,能改变大元村孩子们的未来吗?
周燕无法回答。但是她希望“大元社”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或许一年、两年、三年都见不到什么成效,但不要失望啊,或许在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这些东西才发芽,教育是一个长久的事情。”
现在,孩子们习惯了放学后来“大元社”,也有一些外来的志愿者选择长期扎根在这里,县政府、一些企业家也给了周燕许多支持。
半山腰上的大元村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天完全暗下来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和满天繁星。秀秀来“大元社”的第一天,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银河,在志愿者诗人小力的引导下,她写下这首诗,叫《天空中飞行的马》:
在繁丽的天空中
有一只马
马好像在喝茶
旁边
有一颗星球
是木星
那里非常美丽
那就是独角兽
每天晚上
在天空中飞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提及的孩子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计巍 实习生 陈亚杰
【编辑: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