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黄坑村:敲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2020-11-23 11:19 江西日报    阅读:3677 

黄坑村外景。

走进龙南市杨村镇黄坑村,处处是丰收景象。村外,山上的脐橙熟了,压弯了枝丫;村内,扶贫车间里,村民正热火朝天加工一次性鞋套。黄坑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人口42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432人。全村山多地少,经济收入单一。近年来,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黄坑村把培育产业帮扶就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抓手,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户增收双突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了属于村集体资产的扶贫车间,并以家庭农场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去年,黄坑村整村脱贫退出,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产业村的华丽转身。

扶贫车间圆“脱贫梦”

10月30日,黄坑村扶贫车间内,十多名村民正在忙活着。赖亮发在熟练地包装一次性鞋套。因为受过打击,赖亮发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他慢慢走出了人生阴影。“现在不出村,每个月都可以拿到近千元。”赖亮发边忙边说。

黄坑村地处赣粤交界,山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贫乏。翻过一座山就是广东省辖区,大多村民外出务工。“村里山多地少,村民靠种田为生只能解决温饱。”驻村第一书记曾胜森说。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曾胜森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村干部一起制定培育产业帮扶就业,实现集体丰收和农户丰收双突破的脱贫计划。“根据贫困户年龄结构偏大,有的肢体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劳动力偏弱的特点,在村里组建扶贫车间进行手工产品加工。”曾胜森说。扶贫车间以加工一次性鞋套、塑料花等简单易学、质量要求不高的产品为主。

2019年,帮扶单位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资30多万元建了1个两层300平方米的标准化扶贫车间,大大提升了扶贫车间吸纳就业能力。“扶贫车间有三个特色。一是就业人群特别,来上班的贫困户以中老年为主,不少人身有残疾;二是上班方式特别,上下班时间贫困户自己定,还允许带小孩;三是奖励形式特别,除给予贫困户一定金额的岗位补贴,还设立了勤劳致富奖,对每月上班满25天的村民给予奖励,并张榜公布。”曾胜森介绍。

目前,在车间务工的贫困户有25户,人均月增收在500元以上,高的有近千元。“扶贫车间还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仅去年就为村集体创收7万元。”黄坑村党支部书记赖石玉说。

家庭农场成“聚宝盆”

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房屋,一群群游客前来采摘水果……藏在黄坑村山坳里的一处处家庭农场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目前,该村共建有家庭农场41家。这是该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力促当地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生动实例。

杨村镇党委书记李俊锋告诉记者,杨村镇大力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发展种养。黄坑村筑巢引凤,流转土地500余亩,引导能人回乡发展蔬菜、果业、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包括有猕猴桃、脐橙、鹰嘴桃、水稻、花生、鲟鱼、黄牛等。”李俊锋如数家珍。当地贫困群众除了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外,每年通过在农场务工人均可增收3000余元。例如万明猕猴桃生态果园,以出产黄心、红心猕猴桃著称,年产值50余万元,常年吸纳十多名贫困户在果园务工。

赖房明在黄坑村拥有一家庭农场,专种鹰嘴桃。“家庭农场共种了15亩鹰嘴桃。去年卖桃子,收入18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了,大概也有10万元。”赖房明笑着说。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张百顺告诉记者,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户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黄坑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寻找销售渠道。“销售鹰嘴桃1200公斤、蜂蜜350公斤、土鸡蛋1000余个。”张百顺介绍。

靠山吃山。如今黄坑村将山地打造成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种植产业,家庭农场变成了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记者还了解到,黄坑村利用特色农业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聘请专业团队编制黄坑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打造以主题营地、赣粤之巅、亲子嬉戏、农家体验等为主要功能的黄坑森谷营地生态旅游度假区。

“黄坑村将加快发展势头好、带动力强、有产业实体的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为更多贫困群众打开脱贫致富大门。” 李俊锋坚定地说。(记者 邹晓华 文/图)

6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