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村,这个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的小村庄,地处深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名声在外”。210国道途经此处,四川、重庆的人南下打工、南方货物北上,这是必经之路,也成了七二村人的“生财之道”。
这条路上的弯多而急。从七二村到桐梓县城,短短11公里的路上有72道弯,180度的转弯令人心惊胆战。
41岁的方波清楚记得,当年每逢雨雪天气,几乎每个弯道处都蹲着几个村民,他们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等生意”。弯急路滑,加上过路司机不熟悉路况,一不小心就会开进沟里或者翻车。赶上雨天,汽车在石子路上打滑,推车也能狠赚一笔。有人甚至发展到敲诈勒索,拦路抢劫。
黄道荣担任七二村村民小组组长30余年,说起当年的乱象很痛心:“以前别人管我们这里叫‘土匪窝’哦!”
七二村村委会。受访者供图
这条路也引起了司法部门的关注。1993年到2004年11年间,七二村400户人家中,有261人违法犯罪,两人被处以极刑。令村民深受震动。
变化在村庄内外悄然发生,以“道”生财不灵了。
2006年12月,起于渝黔交界处的崇遵高速通车,途经七十二道弯的汽车骤减。家门口没饭吃了,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去村外谋生计。而王小强记得,2007年以后,有人来到村里,做起了法律宣讲。
39岁的王小强,十几岁时外出打工,22岁回村结婚,后来成为村里的养羊大户。2009年,他把在福建打工的哥哥也叫回村里——他看到有的村民开旅馆、接待避暑的重庆人赚了不少钱。
七二村距离重庆约两百公里,2010年前后的夏季,七二村的民宿一床难求。来此地避暑的重庆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退了休的老人,有人宁可睡着沙发等床位。
村里的民宿根据档次不同,每客每月收费从一千三四百元到两千四五百元不等,包吃包住。有个村干部听重庆游客算过账: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村里,凉风习习,有专人做饭、打扫卫生,吃的都是无污染的食品,饭菜一周不重样。
王小强记得,前几年,镇党委专门来村里开群众会,鼓励有条件的村民贷款开办民宿,还帮忙引进客源。
村民赵立秀贷了十万元,再加上儿女的资助,盖了栋三层楼房。她家有20个房间用作民宿,能容纳40名客人,每人每月收费一千五百元。一个夏天过去,营业收入十多万元。
如今七二村有50多户人家开民宿,在外工作的青壮年成了“候鸟”——每年七八月份回家经营民宿,天凉了继续外出工作。
众多“候鸟”中,王小强是个例外。2018年,村监委主任空缺,村里找他谈话,王小强觉得自己作为党员,应该为村里做点什么。他细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线,笑着说,“外面打工没意思,应该做点有价值的事”。
王小强有两个孩子。他小时候见过不少敲诈勒索的行为,更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当个好榜样。
村支书方勇以前在外包工程多年,赚了不少钱,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父亲老是跟我们讲,自己富了也要帮大家。”
2016年,方勇决定回村。村民大会上,他以99%的赞成率成为七二村的新任支书。方勇当村支书的月薪2700多元,熟悉他的人说“这点钱还不够他一个月的油钱”。
村子不大,事务却多,方勇不再承包工程,还卖掉了挖机,专心在村里工作。
方勇争取到项目资金,在每个村民小组各建了一个“法治文化广场”。夏天的夜晚,这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消夏晚会”成了村里一景:游客们拉二胡、小提琴,唱歌、跳舞,每家山庄的游客都会出几个节目。
经历过治安混乱的年代,如今“法治”成为这个小山村的主题。从县城开车到村里,每个拐弯处都竖着一块标语牌,或提醒路人遵法守法,或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
李元洪是七二村的驻村法律顾问,他或同事常趁周末来村里待一天,村民遇到土地纠纷等情况总来找他咨询。李元洪不在村里值班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微信找到他。大河镇司法所所长张艳也到村里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从民法典的“离婚冷静期”、交通法规到动员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她都要讲清楚。
张艳在七二村工作时,感觉村民很注意维护“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牌子。她说,现在村民之间有纠纷,一般在村里就解决了——镇司法所聘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任“人民调解员”,村民的纠纷先由他们调解。往往双方各让一步,矛盾就化解了,村民也不愿打官司,劳民伤财。
七二村的游客。 受访者供图
在村委会小楼前,李逊的宝马车很显眼。从曾经的刑满释放人员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他经历了一次巨大转变。七二村的刑满释放人员曾让当地很头疼。当地司法部门跟民政部门对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即由民政部门提供烹饪、电工、美发等技能培训,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
变化还在继续。
方勇家的第一座楼房建于2009年,这些年来,兄弟三人又攒钱盖了两栋小楼,还修了鱼塘、小泳池、水车等设施,算是村里的高档民宿。到了晚饭时间,方勇家的饭桌上摆着自家采的鲜竹笋、辣椒、菌子。游客每年避完暑回家,还要大包小包地买土特产带回去。不开民宿的村民,也能由此多一笔收入。
如今,七二村成了小小的商业中心。谁家没菜了或者少了油盐酱醋,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开着载满货物的三轮车送上门,美其名曰“流动超市”。
来此避暑的游客多是回头客,距离下一个夏天还有八九个月,方勇家90%以上的客房就已预定出去。他说,有的游客已经来了10年,彼此处得像家人一样。“缺点是太熟了,不好涨价。”方勇哈哈一笑。
经济学专业出身的弟弟方波帮他出主意:夏季过去,民宿就闲置了,未来可以做康养项目,游客可以待更长时间;村庄的整体环境还要提升,需要打造一两个景点……
作为村里的领头人,方勇打算培养年轻人、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大家都有饭吃。
少了做工程的收入,妻子不时抱怨“再这样下去就要挂账(借钱)了”,但44岁的方勇还没有离任的打算:“毕竟家就在这里,回来了就不想走。”谈起七二村的未来,他只说:“梦想还没实现。”(记者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