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贫困村有钱了,村干部有点愁

2020-11-22 07:00 新华网    阅读:1516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许多昔日羸弱的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日渐增多。钱袋子鼓了起来,这本是一件让人欢欣的事,但在部分村子,村民和村干部的心里却多了一份烦恼:这钱该怎么花?“没钱时担心不够花,有钱时担心花不好。”有帮扶干部坦言,扶贫收益如何分配事关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目前,这是让他们头痛的一件事。

扶贫收益多,不知怎么花

江西省井冈山市曲江村,山区林多地少,村庄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高,曾是江西省“十三五”贫困村,每10户人家就有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以来,帮扶队伍调研后结合曲江村山泉水丰富的特点,开始发展白莲产业。驻村第一书记叶维祝说,曲江村名下白莲种植面积达到400亩,2019年白莲产品销售额达到117万元,在白莲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

“村里扶贫产品销售额首次超过百万元,我除了兴奋也有点担忧。”叶维祝说,若这笔钱用来投入白莲产业,有村民担心规模大了会增加经营风险;若把钱留在账上不动,又有村民吐槽村两委压着钱不放…

无独有偶,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石子头村的村支书张连生也正为“如何把钱花好”烦恼。“别看我们村曾是深度贫困村,通过整合帮扶单位资金和经营性收入,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20万元。”张连生聊起村里的大棚蔬菜产业十分自豪:“每亩菜园能为贫困种植户带来至少5000元的收益。”

张连生说,用扶贫资金修完村道、建完活动室后,其实还有一部分钱躺在账上,村子还没想好这笔钱接下来该投到哪里,还没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有钱却苦恼:

不敢花、不会花、没人花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扶贫收益不敢花、不会花和没人花,是部分贫困村苦恼“有钱”的原因。

有帮扶干部认为,农村扶贫产业大多是传统种植养殖业,随着规模扩大,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也不断增加,对扶贫产业来说,稳定性很重要,因而,一些村子会选择少量、分散投资几个产业,不敢大方花钱。

“泽泻是一种通利脾胃的中药材,我们村所在的驿前镇是全国少数几个规模化种植泽泻的地区。”江西广昌县驿前镇田西村村支书李三华介绍,泽泻每公斤卖18.5元,通过延长产业链,把泽泻深加工做成中药饮片,可以获取更多附加值,但如何从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级还需要摸索。李三华说,产业升级面临缺渠道、缺技术等问题,这是村里集体增收的10余万元暂时还没有找到“花路”的原因。

随着贫困村产业发展从“有就行”迈入“优才好”,基层技术性人才不足、劳动力缺乏等短板也逐渐暴露。张连生说,2018年以来,村子一直想开拓茶树菇产业作为增收渠道,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他打算在村里寻觅几个“苗子”送去培训学习,然而村里八成青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培训费有了,但找不到合适的培训对象,这笔该花的钱没人花,让产业发展计划延后了不少。

减风险留住人,让钱花在刀刃上

针对上述问题,部分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希望在风险管理、人才建设和龙头企业引领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放下顾虑,专心发展。

“去年一场洪灾导致村庄大棚蔬菜损失严重,但农业保险平均每亩只能补偿300元左右。”张连生等人认为,产业扶贫保障手段仍需优化。他们建议金融机构结合各贫困地区产业特色推出针对性产业保险,优化赔付流程,应保尽保,减小贫困群众发展顾虑。

贫困村劳动力外流严重,人才喊渴。基层希望能推出更多优惠的人才政策并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帮助贫困地区留住年轻人。

对于部分贫困村把不准发展方向、缺乏资源渠道等短板,村干部们认为,要与龙头企业建立更牢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用其成熟的科技力量、市场渠道和管理制度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效减少试错成本,让大伙心里有底、敢花钱。

2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