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族匠人不变的初心”——两岸媒体人走进云南非遗传承地
新华社昆明11月19日电(记者孟佳)“解开制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图腾慢慢展开,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在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璞真染坊”,台湾自媒体视频博主游乃蓓向记者展示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蝴蝶头巾扎染作品。
近日,2020年两岸新媒体人“感受七彩云南·探秘南国星都”一行在云南大理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据了解,喜洲周城是云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至今仍保留着白族传统习俗,又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白族扎染技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璞真染坊”由生长在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银开和丈夫段树坤开办。段银开从小对扎染有浓厚的兴趣,5、6岁学会了一般的扎花技术,12岁就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她整理和自创的扎花扎法达30多种,丰富花色纹样的同时,促进了扎染事业的发展。
“扎染有缝扎、浸染、漂、凉、晒五个步骤。”段银开一边讲解,一边为两岸媒体人演示扎染的制作方法。在她看来,培养传承人、宣传展示优秀作品是保护白族扎染技艺的重要方式,她很欣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前来体验和学习。
学着段银开的样子,两岸媒体人动手操作起来。“我讶异制作染料的材料竟然是板蓝根,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台湾自媒体视频博主王姿净说,扎染技艺值得好好传承下去。
致力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还有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匠们。走进这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到处都能听到“叮叮叮”的敲击声。
新华村的银器锻制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南诏时期,工匠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凭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民族手工艺品在这里诞生。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母炳林说,制银过程从选材、下料到锻制,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然而即使全力以赴去做也常会出现缺陷,回炉重做是家常便饭。“看作品要发现它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好的地方。”他说,正是由于银匠们对完美的不懈追求,才使得鹤庆银器闻名遐迩。
近年来,通过新老艺人的不断探索,新华村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形成“一户一品、前店后坊”“散户+公司”和“电商销售”的生产销售格局。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银器手工艺加工行业,据统计,全村共有手工艺从业户97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3%。
多位两岸媒体人在参观时表示惊喜于看到不少年轻人投身非遗技艺传承,也钦佩手工艺人执着坚守、不急功近利的匠人精神。“非遗传承人把艺术创作和产业扶贫结合在一起,他们既有匠心又兼顾社会责任,这令我非常感动。”台湾自媒体博主游智彬说。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