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她守护村民健康半个多世纪

2020-11-19 10:14 人民网    阅读:3735 

何世英在做注射准备。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40多年前的何世英(右二)一家。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何世英:194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梅坡村卫生所医生。她20岁参加培训班,成为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从此为村民诊疗治病,一干就是54年。在梅坡这个小山村里,何世英始终是乡亲们身边的120。

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有一间小小的卫生室,里面的一个皮质出诊箱十分惹眼。“54年前的老物件了。”卫生室主人何世英说,当时她刚20岁,参加完镇上举办的医师培训班,背起它,就成为附近几个村里唯一的大夫。

行医半世纪,年岁过古稀,但她从来没有闲下来过。2017年,家人劝她“退休”,可乡亲们不答应。之后的3年,她也没能闲下一天,来看病的老乡还是络绎不绝。“大家的信任,我可不能辜负。”何世英说,“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当好乡亲身边的120。”

“一定要用自身所学,为乡亲们治病祛痛”

19岁那年,何世英立志学医。

“当时,全乡镇只有一家卫生室。”何世英说,村民去一趟,走泥泞的山路,要一个多小时。一来路远,二来花钱,村里人生了病,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往往小疾拖成大病。

何世英不会忘记,家中族弟的那次高烧,“捂了好几天的汗,也不见好转。”何世英回忆,最后大伙儿帮忙把他送到镇上。看着族弟气息微弱,何世英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身所学,为乡亲们治病祛痛。”

镇上没有像样的医学教育资源,这可难到了何世英。一年后,突然传来消息,镇上将举办医师培训班,每村一个名额,何世英立马去找大队书记报名……

“结果刚进门,大队书记说正要去找我。”何世英回忆:大队书记当时说,“都说你想学医想得‘魔怔’了,拿着银针照着穴位图,在自己身上练。有这股子劲,你准能成个好大夫。”

每天早上,何世英都自带干粮,徒步去镇上上课;午饭吃苞谷面馍馍,就着凉水;晚上再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回家。“没有课本,全凭笔头记。”何世英说。1966年8月,何世英完成学业。

当时村里连卫生室都没有,何世英在家里腾出一间土坯房。“医疗器械也没几件。”何世英说,只有镇上给配的出诊箱、玻璃针管、听诊器和温度计。何世英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村医生涯,为附近几个村近6000户人家诊疗治病,一干就是54年。

“我多走路,病人就能多休息”

不管走多远,无论大小病,何世英都会上门诊疗,“我多走路,病人就能多休息。”何世英总这么说。

在村里,何世英既是全科大夫,也是妇产科医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有产妇分娩,都是在自己家完成。“要么请接生婆,要么自家婆婆上手。”何世英说,不少村民有过惨痛教训,“有些人因处置不当,还会造成孩子夭折、产妇大出血。”

何世英受过专业培训,接生技术好。有一年夏天的深夜,何世英家的门突然被敲响,是隔壁大墩村的人。来人满头大汗,说媳妇难产,接生婆也无计可施,跑了10里地,特意来请何大夫。何世英见情况紧急,来不及收拾,装上药品和纱布,背起药箱就跑出门。一路上月黑风高,何世英惦记的不是山里的夜路不好走,而是快点赶到孕妇家里。她一路小跑,没想到,却赶上雷电交加,大雨如注……

何世英急忙脱下外套,裹紧药箱。“千万不能淋湿了药品!”何世英默默地说。在泥泞的山路上,她深一脚浅一脚,总算淋雨跋涉到了产妇家,二话不说一直忙活到天亮。黎明时分,朝阳缓缓从山垭口升了起来,透过木窗照进了几缕微弱的光,照在她疲惫的脸上,可她一点不觉得累:一个小生命刚从自己手上诞生……何世英随即向产妇家人报了一声“母子平安”,便一下子坐在门槛上,因为站了那么久,双腿实在支撑不住了!

“有何大夫在,咱安心。”梅坡村66岁的周三哥说,他的3个孙辈,都是何世英接生的。“头生女,是在冬天。”周三哥说,晚上7点,天已黑透,何世英接生后,守到次日天麻麻亮才离开。

何世英有求必应,却从不收出诊费,为了让乡亲们看病少花钱,她自己上山采药。山是太子山,这里林木茂盛,草药众多。为识得药性,懂得药理,何世英自学《本草纲目》,只要有去大医院的机会,她就抓着专家问个不停。

上世纪90年代,镇上掀起了外出务工潮。不少和何世英一样的村医,因收入微薄、没有“身份”,关了药房,进城打工。何世英却在家人支持下,盖起了3间砖瓦房,用作村卫生室。卫生室建成那天,群众送来横幅一条,上书“老百姓身边的120”。

“让百姓了解党的好政策,政策才能更好服务百姓”

2010年,政府帮助梅坡村建起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何世英说,心电图仪、血压计、电脑等常规医疗设施,一应俱全。

积石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让村民及时了解政策,何世英承担起了“医疗卫生政策进农户”的宣传工作。“在农村,都是生了病,才去医院。”何世英说,归根到底是怕花钱,前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施行,看病能报销,“让百姓了解党的好政策,政策才能更好服务百姓。”

周三哥的老伴,身患多种病,都是何世英给看。“咱不识字,医保政策都是听何医生讲。”周三哥说,知道了政策,才敢去大医院做手术,真没花多少钱。

既要宣讲政策,也要科普输液用药等医疗知识。“早先输液,有的人会自己把滴数调快,想着早点回去下地干活”,何世英说,每次,她总要和乡亲们一遍遍解释这些医疗常识。

在何世英的影响下,儿子梁志龙也在心底埋下了当医生的念头。后来,梁志龙考入临夏回族自治州卫校学医。1998年,梁志龙毕业被母亲叫回村里,当了村医。“除了看病,还承担妇幼保健、建立健康档案等任务。”梁志龙说。

在梅坡及周边几个村,乡亲们的健康状况全装在何世英脑子里。“多亏何大夫,大家都很感激她。”周三哥说,“她可为我们看了50多年病啊!”

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守门人点赞(记者手记)

20岁背起药箱,何世英走村串户诊察送药;如今已74岁高龄,何世英依旧奔忙一线,为乡亲们坐诊治病。

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何世英生于斯、长于斯,也工作于斯、奉献于斯。她和村民心连心、根连根,村民也愿意将自己的健康托付给她。行医54年,邻里乡亲一家老小,大多接受过她的诊治;她接生的孩子不下500个。山村里来回奔波,何世英肯定是辛苦的,但辛苦又有何惧呢?当何世英瞧完病,老乡一句“何大夫攒劲”脱口而出时,那种欣慰和快乐洋溢在脸庞上……

从当年奔走乡间的赤脚医生,到今天的“一村一医”,何世英作为乡亲父老的健康守门人,见证了中国乡村医疗的进步与发展。中华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何世英,为了亿万农民的健康辛苦奔波着。让他们瞧病,村民们既舒心且安心;有他们守护,村民的健康屏障才稳固。

7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