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南粤红旗渠”:打造党建基地,弘扬长岗坡精神

2020-11-06 16:18 南方杂志    阅读:1264 

云浮罗定市长岗坡渡槽,总长5200米,被誉为“南粤红旗渠”。如今,渡槽每年将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横空运输至金银湖水库,灌溉着8万多亩农田,为城区及乡镇55万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走进罗定市罗平镇不久,一条绵延十里的渡槽就会映入眼帘,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沃野之上,凌空飞架在崇山峻岭间。这就是有着“南粤红旗渠”美誉的长岗坡渡槽,堪称广东水利史上的丰碑,是罗定历届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的见证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育载体。

上世纪70年代,为改变“十年九旱”的状况,罗定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靠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精神,用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仅仅4年零2个月就建成了这条当时国内最长的“人工天河”—长岗坡渡槽,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继红旗渠之后的又一个奇迹。

在广东省委组织部、云浮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罗定市以长岗坡渡槽为依托,深入挖掘“长岗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如今,随着云浮市罗定长岗坡纪念馆开馆揭幕,这里将要建成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建设,实现长岗坡渡槽的活化利用,进一步弘扬长岗坡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发动群众共筑“人工天河”

历史上的罗定,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罗定也被戏称为“饿定”。新中国成立之前,罗定仅有一些简陋的小型水库和一些临时性陂圳和蓄水塘坝,大部分农田靠天雨灌溉。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干旱成为了罗定农业生产之大患,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贫困,百业萧条。“五天不雨成旱,一场大雨成灾”“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罗定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以“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方式,解决了罗定大部分农田用水问题,但是中部干旱缺水仍十分严重。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修建一座能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于是,罗定提出了建设长岗坡渡槽的设想。

1976年11月,长岗坡渡槽动工兴建,由时任县委常委梁自然担任总指挥,由于缺少资金,刚开始就面临诸多困难,很多事情要自己想办法。县委常委会决定,就算暂时性延迟发放全县干部职工的工资,也要筹集资金支援长岗坡工程建设。县委把余粮50万公斤作为解决工地缺粮急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固定供应粮食的城镇居民全部减量供应,为工地供应粮食。县委通过发动群众来解决资金不足、器械不足、人力不足等问题。罗定28万多劳动大军(1万多为主体)分期分批来到工地上,担沙、挖泥、运材料、采石、建隧道。外出的人也陆续回乡,参加建设。机关单位的干部定期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全县高中以上的师生,在暑假和寒假期间,都分批组织到各大水利建设工地支援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罗定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时任县委书记张超崇和副书记李均林,经常一起到工地参加劳动。李均林长驻金银河水库工地,和民工一起睡工棚,吃大锅饭,什么活都干。

泗纶镇胜乐村的胡芝荣当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带领村里30多人,携生活物资和劳动工具,步行数十公里到罗平镇参与长岗坡渡槽建设。到工地后,他被分配到石场负责碎石工作。每个石工一天要碎石1000斤,没有任何机械,只能用小铁锤一点点把大石块碎开。作为党员,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次打锤都会吆喝着用力,通过吆喝声给大家鼓劲,振奋士气”。

1981年1月,长岗坡渡槽竣工通水,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天河”,仅用了4年零2个月建成,总造价也只有530万元。罗定人民在缺乏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依靠党和政府的引领,打通了这条生命水脉。

弘扬长岗坡精神,为民谋幸福

长岗坡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罗定十年九旱的历史,罗定从此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改善了罗定的小气候环境。罗定先后被国家部委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肉桂之乡”等荣誉称号。

长岗坡渡槽建成后,罗定先后五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建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罗定稻米”已成为云浮一张响亮的名片。

太平河、罗镜河的河水通过这条“空中水道”输送到金银河水库,不但灌溉8万多亩农田,还保障了罗定城区以及乡镇55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罗定从此告别了旱涝灾害频繁的日子。如今,罗定已是广东省现代特色南药试验区的核心区,全市初步形成“一带八基地十龙头”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研发、种植、加工、流通全产业链。

2011年8月19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省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兴水利建设,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建成了有‘南粤红旗渠’之称的罗定长岗坡渡槽等一批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设施。当年水利建设这种昼夜奋战的场景,正是发挥党的群众路线优势的生动印证。”

永葆奉献精神,为云浮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断奋斗。在改造罗定山河的岁月里,有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79年6月27日,长岗坡渡槽跨度达51米的14号跨施工时,钢架和拱梁突然坠毁,造成1人当场殉职,3人重伤;同年10月31日,渡槽出口下垌四队负责地段塌方,6人遇难,5人受伤。正是因为这些革命前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的思想,使奉献成为云浮这座城市的时代标签。

打造长岗坡红色教育基地

2012年10月,广东省公布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长岗坡渡槽入选。2018年3月,长岗坡渡槽被评为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

2018年10月30日,毗邻长岗坡渡槽的云浮市罗定长岗坡纪念馆揭幕开馆。这是一个以长岗坡精神为依托,集展示展览、学习教育和日常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是云浮正在打造的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日,长岗坡精神座谈会在罗定市举行,与会嘉宾、专家学者等就如何进一步弘扬长岗坡精神展开热烈讨论。

“长岗坡精神是我党的性质与宗旨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历久弥新。”云浮市委书记黄汉标在开馆仪式上表示,云浮要在传承和发展中汲取长岗坡精神等红色文化养分,擦亮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本色,凝聚起开创云浮工作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为进一步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长岗坡精神,云浮市委依托长岗坡渡槽红色资源,建设集教育培训、党性修养、实践锻炼、学习交流、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员教育基地。未来,云浮将以该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做好当前工作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按照规划,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主要建设集展示展览、学习教育和日常办公功能于一体的长岗坡纪念馆;二期主要建设“五位一体”新型示范新农村,包括建设长岗坡纪念广场、水利博物馆、民宿客栈、观景平台、纪念碑以及观景塔等设施。目前,一期纪念馆已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二期的各项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

如今,长岗坡渡槽依然发挥着水利工程的通水、通行作用。而随着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投用,长岗坡精神的影响力必将走出罗定走出云浮,影响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当作为,为人民做实事,为地方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奋斗,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3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