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9月20日电 题:“中国最北村庄”的幸福方向
新华社记者孙晓宇、黄腾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68岁的单连柱正拄着单拐,在自家院子里做康复训练。温暖的阳光照着他,黝黑的面庞上挂满笑意。
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被称作“中国最北村庄”,也曾是中国最北的贫困村,是无数游客“找北游”的“打卡地”。
单连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月前,他通过股骨头置换手术解除了长达8年的病痛,感到了久违的轻松。
“60岁出头,腿就开始疼,后来越来越严重,拄着双拐才能勉强走路。”单连柱说,儿子曾带他辗转各地寻医问药,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股骨头置换手术,但数万元的治疗费用让他望而却步。
今年7月,漠河市财政局驻北红村扶贫工作队联系爱心企业捐款,将省城哈尔滨的骨科专家请到当地医院,为单连柱实施了股骨头置换手术。
“不用去省城,就把手术做了。”单连柱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干部好,自己打心眼里感激。单连柱的老伴儿陈冬梅在村里的环卫队工作,每月有近1000元的收入。
两年前,在村里帮助下,单连柱开起一家山货店,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现在有了店面,我的腿也好了,老伴儿还有收入,感觉这日子有了奔头,也有了方向。”他说。
距离单连柱家不远,一幢刷着黄漆的房子格外显眼。村民薛同华正坐在炕上择豆角,准备晚饭。
今年65岁的薛同华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家中的18亩地就是全部收入来源。6年前,丈夫因病去世,让她的生活跌入谷底。“我自己一个人过年,炖了条鱼,放了3回酱油3回盐,吃了一口,嘴里咸,心里苦。”薛同华说,她曾一度想轻生。
随后在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薛同华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走出阴霾,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每月900元特困供养,每年5160元计生补贴、1188元养老保险、1250元边民补贴、3500元扶贫产业项目分红……”薛同华家里的墙上张贴着各项收入情况。
2019年秋天,漠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争取近10万元资金,把薛同华家年久失修的“木刻楞”翻建成了砖混结构新房。
“没想到后半辈子还能住上新房,通了自来水,有了卫生间,生活的困难一扫而光。”搬进新房的薛同华笑着说,平时有啥急事,一个电话驻村工作队马上就到。“前几天家里的坐便器漏水,驻村工作队队长周广新带着队员陈庚、姜泽锋马上就来帮着维修。”
卧室里,阳光透过窗子温柔地照进来,窗台上薛同华精心侍弄的花开得正艳。“人总得要强,大家都帮我,那我就得活出个样儿,一个人也得把日子过得‘响当当’。”薛同华说,很多游客都来村里“找北”,她现在也找到了幸福的方向。
依托“找北游”,北红村有72户村民开起了家庭旅馆,46户村民经营马拉爬犁项目,20户村民购置了捕鱼船,全村366人中有22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业;驻村工作队帮助北红村发展生猪养殖、蔬菜大棚等扶贫产业项目;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等公益性活动,按照出工次数确定分红数额。北红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周广新介绍,2019年北红村人均收入达28100元,其中49户建档立卡户户均收入超过2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