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石头缝”里“掘金”

2020-09-17 17:54 经济参考报   薛涛  阅读:3659 

  “石头缝”里“掘金”

  ——广西未摘帽贫困县产业发展观察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在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广西,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生活于此。近年来,广西将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在“石头缝”里“掘金”,带动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入秋时节,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那布屯,茫茫群山间绿意盎然,桑树长势正好。蒙蒙细雨中,不时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蚕房里,村民将刚采收回来的新鲜桑叶喂蚕,不一会儿,耳边便传来“沙沙”的声音。

  口角村是那坡县一个偏远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56亩,长期以来,当地产业发展滞后,群众依靠种植水稻、玉米等维持生计。为改变贫困落后局面,2016年,在扶贫政策带动下,口角村村委会副主任何玉飞到附近乡镇考察学习,将种桑养蚕技术带回村里,传授给村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村里相继建设起产业路、公共蚕房、桑蚕产业示范区等,桑蚕产业蒸蒸日上。

  目前,桑蚕产业已成为当地主要扶贫产业之一。“种植户从2016年的四户发展到如今的61户,包括贫困户45户,户均增收达2.5万元。”何玉飞说。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石山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6%。在四把镇棉花村深洞屯,一座座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民宿分布在山谷中,在地势稍高的地方,毛葡萄架子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

  棉花村人口以仫佬族为主。这里石山密布、山地贫瘠、缺水缺土,发展产业非常不容易。而毛葡萄根系发达,可防止水土流失,是治理和预防石漠化的理想生态经济植物。同时,种植毛葡萄也是石山地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罗城县毛葡萄种植面积达八万多亩,3800多户贫困户参与这个项目。

  从前久居深山、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村民吴俊毅,2018年将自己的老屋改造成小餐馆,当上小老板。他还种有20多亩毛葡萄,加工成葡萄酒卖给游客,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

  罗城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姚宁说,2019年全县毛葡萄产量1.54万吨,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带动酿酒、饮料等产业发展。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极度贫困县,养鸡是当地重点扶贫产业。在七百弄乡,位于大石山深处的康利养殖场以养殖当地特色七百弄鸡为主,带动周边57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和务工的形式增加收入。“出栏成鸡不愁卖,县里有屠宰场和冷链物流,当天就能屠宰,通过冷链运往市场。”康利养殖场负责人蓝志平说,今年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年出栏量达20万羽。

  在大化县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陆康说,配套冷链物流的屠宰场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屠宰需求,还辐射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政府给予补贴,以正常价格把本地扶贫养殖项目的鸡收储到冷库,待市场价恢复正常后再把这些鸡投放市场,充分保障贫困户利益。

  作为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河池市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长中短”协同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河池市市长唐云舒表示,2016年至2019年,河池市贫困发生率从20.16%降至1.86%。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预计到今年年底,“十大百万”产业年产值将达335亿元,纯收入169亿元,可直接带动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

  近年来,广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劣到优,构建形成“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产业”的产业扶贫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广西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9.56亿元,受益贫困户108.13万户。2016年至2019年广西已脱贫的109.5万户、444.73万人中,通过产业帮扶措施实现增收脱贫的有90.55万户、370.03万人,分别占已脱贫户数和人数的82.69%和83.2%。2020年计划摘帽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均达90%以上。(记者 黄浩铭 陈一帆)

7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