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山沟沟的苹果成了抢手货

2020-09-10 11:36 人民日报    阅读:5021 

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用科技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山沟沟的苹果成了抢手货(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徐运平  冯  华  史自强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0日  第 02 版)

雨后太行,层峦耸翠。连绵起伏的青山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几个大字格外引人瞩目。

“再有一个多月,过了‘霜降’,这些苹果就要丰收了。”山腰间的果园里,一个个套袋苹果压满枝头,40多岁的果农杨增林小心侍弄着自家的“摇钱树”。可不,挂在枝头的岗底苹果论个卖,最高能卖到100元,每个都是“金果果”。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如今果树满山,村民富裕。谁能想到,30多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的贫困村。

“太行新愚公”——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到来,让村民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1996年,岗底村遭了大洪灾,全村耕地全被洪水冲毁。李保国随省里的科技救灾专家组来到这里,第一次见到岗底村的村支书杨双牛。看着眼里含泪的杨双牛,李保国心酸了,在地上捡起一个烟盒,写下自己的电话,对杨双牛说:“不要灰心,村里不是还有几十亩果园吗?可以发展苹果产业。你要是愿意,我们一起把苹果产业做起来。”就这样,李保国扎根岗底20年,带领乡亲们用科技的力量把8000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种苹果树易,种出好苹果难。

“现在我们就像工人一样去‘生产’苹果。”杨双牛介绍,岗底以前也种苹果,但种出的是“一咬一层皮”的“小黑蛋子”,主要原因是生产管理技术不过关。李保国根据岗底村的实际,制定了“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定植坑咋挖、啥时候修剪、叶面肥怎么喷施、什么时间疏花疏果、什么时间套袋去袋,从整地到种植,从管理到采摘,从贮藏到销售,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相连。

“一道工序都不能少!”杨增林至今难忘刚开始跟着李保国学种苹果的情景。“刻芽”是个费时费工的活儿:一条枝上要是有10个芽,每个芽前方1至2毫米处都要用钢锯条拉一下。干累了,杨增林就想着少刻两下也没啥,但被李保国发现了。“别看李老师平时笑呵呵的,当场就批评了我。”杨增林说,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忘记一道工序。

这样“生产”出来的苹果,从外观到口感,几乎一模一样。岗底人还为苹果注册了“富岗”商标,建起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山沟沟的苹果成了抢手货。

岗底绿了,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成了山区建设的典范;岗底富了,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5万元。

今年收成咋样?杨增林笑得开心,“今年的苹果还没下树,就被预订光了,收入30万元没问题。”杨增林告诉记者,自家承包了50亩果园,苹果一部分卖给村里的富岗公司,剩下的以供游客采摘为主,不愁销路。

这些年,杨增林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断变成现实:从破土房搬进了12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家庭人均年收入从几千元变成几万元,购置了小货车,买了一间临街商铺,在邢台市区也添置了一套楼房。他还盘算着,让正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毕业后也回乡发展,“我们这里还将建设‘生态大花园’,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都有前途。”

“从前是别人给岗底‘输血’,现在我们也要为别人‘输血’。”杨双牛说,他们在岗底村周边建立4000亩富岗苹果种植基地,并定期派技术员为农户指导苹果种植技术。

按照李保国遗愿,岗底村还编制了建设规划:将建设覆盖侯家庄乡其他34个行政村和104个自然村的“生态大花园”,合力打造优质苹果基地,让全乡1.5万名农民都过上“看蓝天白云、吃有机食品”的全面小康生活。

5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