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一曲《黄河大合唱》诉说了民族的苦难和抗争,讴歌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勇气和精神。在美术作品中也有很多铭记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一代代优秀进步的美术家,以民族大义的热血和高超的艺术技能,记录反映了这场伟大的斗争,用画笔铭记了胜利的凯歌。
新中国成立后,从历次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画家的独立创作,涌现了许多的纪念抗战的感人之作、经典之作。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回顾这些作品,仿佛能再一次听到诉说着民族不屈精神的嘹亮歌声,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崛起浴血奋战的精神伟力!
保卫黄河! 保卫全中国!
冯远《保卫黄河系列——义勇军进行曲》国画
冯远《保卫黄河系列——百年家国耻》国画
冯远《保卫黄河系列——北定中原日》国画
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保卫黄河》系列主题作品。从《义勇军进行曲》《百年家国耻》到《北定中原日》,这一系列的作品主题鲜明,用沉厚悲壮的笔调描写了中华儿女在压迫侵略中崛起、反抗直至最终胜利的图景,这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之后,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自己的家园。艺术家用现实主义风格赋予了中国画厚重的历史感,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詹建俊《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油画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与他的学生叶南合作的巨幅油画作品,也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优秀作品,这件作品采用三联组画形式,有詹建俊油画特有的大气势的构图、抒情诗的意境、意象化的造型,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曲强烈的音乐节奏,呼应了《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和主题。作品用带有张力的笔调和色彩再现了那段革命历史,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铜墙铁壁保卫祖国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狼牙山五壮士》是詹建俊著名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表现了抗日先烈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毛泽东所赞扬的“重于泰山”的品格。作品描绘了像山峰一般的五位抗日先烈,如雕塑般的英雄人物刻画让人印象深刻,似山峰又化为山峰的人物造型处理,给人一种先烈与山河同在的气概。
王迎春 杨力舟《太行铁壁》国画
这件作品是美术界伉俪画家杨力舟、王迎春于上世纪80年代合作的作品,对于这件作品的创作构思,杨力舟、王迎春说:“1984年,我们赴太行山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后,创作了《太行铁壁》。这幅作品没有表现具体历史故事情节,而是侧重表现时代精神。画面上的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和民众、战士肩并肩,如巨石、山岩一样,这样的构图与人物组合是象征性的,寓意性的。我们力图以此来表现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画面结构中,画家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与壁立千仞的太行山势相结合,突出了英雄人物的挺拔、坚不可摧的精神。他们说:“太行山黄岩洞是八路军的兵工厂所在地,纵深一里的山沟,周围重峦叠嶂,峰如剑排。两边陡峭的千仞石壁似刀劈斧砍,给人以肃穆雄伟之感。当我们头顶烈日,环视山峰时,耸立的峭崖险峰蜿蜒起伏,如巨人般形成一组组群雕与天然屏障。我们从层出不穷的石纹褶皱中仿佛看到无数的躯体浮雕,老人、小孩、姑娘、小伙、举枪的、拿刀的……我们极力追寻着那些幻影,恍然悟出这是现实联想和幻觉的汇集。这照亮了我们苦苦寻觅的思路,很快找到了形象化的绘画语言。我们在创作《太行铁壁》时,便采用了群雕式象征性构图,把英雄们融入山势中,铸成铁壁。把太行山树为他们的纪念碑,愿他们的精神与太行山共存。”
罗工柳《地道战》油画
《地道战》是老一辈油画家罗工柳的经典作品,取材于抗战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敌人残酷的“扫荡”下,利用挖地道,神出鬼没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表现了抗日军民的机变智慧以及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
这件作品选取戏剧性的构图,刻画了一个生动的战斗瞬间,两位刚从地道中出来的女游击队员警惕地看向一边,房间里其他的游击队员看向同一边,明确指出了敌人的位置,人物形象鲜明,有较强的故事性特色。
孙浩《平型关大捷》油画
本件作品记录了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浴血奋战,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副主任毛春桃说:“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打赢这场仗?依靠的就是八路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牺牲,敢于亮剑,保家卫国的决心。当年战士们在平型关抛头颅洒热血,为今天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作出的牺牲。他们留给我们的平型关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记录光辉时代 光明照耀大地
石鲁《南泥湾途中》国画
靳之林《南泥湾》油画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扫荡围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那个艰苦时期,一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1941年初,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经过战士们的开荒生产,“烂泥湾”变成了“好地方”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几十年来,不乏用画笔记录那段光辉岁月的艺术家,著名国画大家石鲁用笔墨、油画家靳之林用油彩都生动地记录过那段历史。
蔡亮《延安火炬》油画
这件作品展现了抗战胜利后,延安人民手举火把、敲锣打鼓、奔走相告、连夜庆贺的场景。画面用深沉的笔调衬托出明亮的火光,以及被火光照耀的人们的喜悦表情,鲜明的明暗对比,突出了场景的庆祝氛围,也隐喻了光明照亮了黑暗,黎明将要到来,这是时代的光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