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四明山间曲折的小路里穿行,前车扬起的沙尘将后车视线遮挡得严严实实。坎坷崎岖的路面让车身的摇晃颠簸没有片刻停息。前往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赤水村最后几公里的土路,开得分外艰难。
“这还算顺利的。要是碰到下雨天,路上更是一片泥泞。车轮一打滑,进也不得,退也不得。”同行的村民说。
地处大山深处的赤水村与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两大饮用水水源地相邻。但由于高海拔和陡峭山地的阻拦,村民们多年来无法喝上来自水库、经过消毒的干净水。
“别看‘赤水村’名字带着‘水’字,那么多年来也守着两大‘水缸’,然而‘近水’却解不了‘近渴’。”章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的王海涛说,山塘里引来的雨水一直是赤水村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来源。
“每逢干旱、下大雨或是刮台风的时候,从山塘里引来的水就会变得浑浊,有时接一杯水能有小半杯泥沙,喝了还会拉肚子。”赤水村村民徐国飞说。为了净化山塘里的水,他买了一个净水器,平时洗碗用山塘水,做饭、烧水就用净化过的水。
在赤水村,很多村民家中都摆着一口大水缸。“我们会把水先引到水缸里,等泥沙沉淀了以后再舀出来用。”村民徐顺流说。
赤水村“难吃水”。这个尴尬的局面,整整持续了62年——
直到2020年5月,“赤水水站”正式破土动工。
“这次我们决定采取‘送水上山’的方式,从周公宅水库等处直接提水,经水厂处理后统一分配至用水点,构建‘一片一网’的供水新格局,彻底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水站施工负责人施安平说。
周公宅水库海拔220米,而水站选址所在的石竹岗海拔超过580米,落差有360米。为了将水库水成功“提”到水站中,设计单位设计了潜水泵加三级水泵无负压提水的方案,这意味着要修建三个泵房。
在深山中修泵房并非易事,山间只有又陡又窄的防火巡山小道可走。“从公路旁到一级泵房,要手脚并用爬上一个多小时,我们本村人都不愿意走。”在水站施工队工作的村民徐柏年说。
“由于人力有限,工程进展太慢,我们想到了‘外援’——骡子。”施安平介绍,平时能负重400斤的骡子,在去泵房的山道上只能驮200斤的建材。遇上雨季泥地又湿又烂,骡子一脚踩进泥里常常拔不出来。
“我记得,到后来骡子似乎都出现了‘畏难情绪’,每次来工地牵都牵不动,很抗拒。”施安平说。
手提、肩挑、背扛——运输材料物资最原始的方式在这里却总是最有效。价格不菲的水泵和总长8公里的无缝钢管,往往只能通过人力运输。为了在9月底前顺利通水,工人们加班加点,每天上午6点就开始工作。2020年宁波的夏季格外炎热,即便工时安排避开了正午,工人中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水站建成后日净水量能达到300至500吨,最多能同时满足3000人的饮水需求。”指着刚浇筑完混凝土的水站主体建筑,宁波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工程师褚苏服说,从长远来看,这还将为赤水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好基础。
在浙江,类似赤水水站的项目正在蓬勃兴建,它们都将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百姓提供干净的饮用水。
根据浙江省2018年出台的《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浙江全省要确保完成农村饮用水尚未达标的803万人的达标提标建设任务,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5%。截至2020年7月底,浙江省已累计完成达标提标人口791.3万人,省级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率达98.5%。
“9月底,水站就要入网、通水了。届时,赤水村的村民们也可以告别水缸、净水器,喝上干净清冽的水库水了。”王海涛说,他和村民都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记者 顾小立、林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