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基层却一直面临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窘境。2020年以来,鹰潭市余江区为破解这一难题,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按照“区聘、乡管、村用”的方式,招聘了128名回村大学生,实现了全区115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如今,这些大学生有的成了村级管理的新生力量,有的成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选怎样的人到村(社区)去?又如何留住人才?成效如何?8月24日,记者深入余江区的一些村(社区)一探究竟。
在乡村实现梦想
处暑刚过,暑气未消,记者走进位于余江区马荃镇马荃村的花卉苗木基地,6个标准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各类花卉竞相生长,一盆盆花卉苗长势正好,绿油油的花苗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花蕾已经绽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吴雨新是该基地负责人,同时也是马荃镇马荃村的回村大学生,他正在大棚内给花卉浇水、除草,检查花卉苗木生长情况。
“马荃村之前从未发展过苗木产业,也没人懂种植、养护技术,吴雨新作为回村大学生,开创思路,点燃了村民们致富的火种。”余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海平说,2020年9月,余江区实施了第一批“大学生回村工程”,当时在云南多年的吴雨新得知这个消息后,果断报名参加,放弃了在云南打拼多年的花卉事业,毅然选择回乡发展,成为马荃村的一名党建信息员。如今,他已是马荃村党支部委员。
作为回村大学生,吴雨新很快转换角色,投入到繁杂的农村工作中。吴雨新告诉记者:“我是马荃村人,之前村里一直没有产业,经过深思熟虑后,向村委会提出采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的方式,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产业,自己的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可无偿提供。”
很快,吴雨新的提议就得到全村村民的积极响应,全村以户为单位入股到该基地,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该基地一年产值可达200余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雨新这小伙子胆大心细,有阅历、有闯劲。”今年76岁的村民吴高章对吴雨新赞赏有加,他去年投入6000元到基地,占两股,获得1000余元收入。不仅如此,该基地开办后,还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
吴雨新的梦想绽放在自己的家乡,这是余江区大力推进“大学生回村工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原籍余江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纷纷回乡创业兴业、到村任职,有效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汇聚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刘海平说。
如今,一批大学毕业生活跃在余江区充满希望的田野,有的回村大学生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如杨溪乡大塘村回村大学生陈珍员积极服务村集体水果种植产业,累计带动300余户10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画桥镇葛家店村回村大学生吴丽梅助力葛家店茶叶的制作和销售,每年从近百名村民手中收购茶青3000余斤……
据介绍,余江区把“大学生回村工程”的招聘对象定为余江籍大专以上全日制毕业生,采取“本村为主、就近就便”的原则。因为他们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语言习俗,更容易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由此带来的成效明显,近三年来,余江区115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1557.1万元发展到2022年的3498.0万元,增加了1940.9万元。
基层岗位显身手
余江区通过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文化、有办法的大学生回村工作,带领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输送了新生力量、提供了人才保证。人才来了,不仅要得留得住,还要用得好,这是当地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刘海平说:“为留住回村大学生,他们回村任职不仅享受与村干部同等待遇,还享受《余江区人才新政20条》中关于大学生的生活补助政策。”
该区建立“一对一、面对面”帮带培养机制,帮助回村大学生学习政策、提高本领,迅速适应农村工作。在村(社区)工作期间表现优秀的大学生,作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党员大学生作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养对象。目前,回村大学生都能迅速熟悉工作、融入群众。
在余江区潢溪镇中潢社区,回村大学生周怡雯正在为村民雷爱金填写申请书,帮助其申领失地保险。中潢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天福告诉记者:“为村民代办事情,走村串户了解村民实际困难和需求,深入辖区内企业打捞问题,这是周怡雯的工作常态。如今,她已成为调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的小能手,很多复杂的事情经她之手总能顺利化解。”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让我倍感振奋。基层是历练的大舞台,也是我成长的摇篮,我的家乡我建设,我愿意扎根家乡、报效家乡。”周怡雯说。在社区工作两年多,她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和提升,她既充实又快乐。
周怡雯只是余江区大力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中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生。洪湖乡苏家村回村大学生胡聿凯,为民帮代办户籍、社保、建房、快递等便民事项800余件,帮代办574次,快递到家165次;锦江镇乐泉村回村大学生徐琪坚持每天为1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目前,在余江区所有行政村(社区)中,都可以看到回村大学生忙碌的身影,他们是代办员,负责“民事村办”服务,让村民办事足不出村,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他们是网格员,负责调解网格内的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团结;他们是宣传员,宣传法律知识,宣扬文明新风,引领群众抵制“天价彩礼”“厚葬薄养”陋习,推进乡村文明新风尚,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2020年以来,余江区回村大学生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389件,帮代办民生实事3.951万余件,乡村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