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你所不知道的湖泽】寒门贵子易炳晃:“三气”知县和乡绅笔山

2020-08-21 11:32  阅读:3682 

易炳晃,分宜县湖泽镇水川人,因水川有山名笔架山,自号笔山。生于1794年,41岁高中进士,第二年由朝廷分配到直隶(今河北),历任南皮、曲阳、获鹿、丰润、博野、容城六县知县,开始了十五年的宦海生涯。直隶负有拱卫京师的重责,又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列强虎视眈眈,作为一县的主官,易炳晃如履薄冰、殚精竭虑。任上勤勤恳恳,卸任还乡担负起家族的使命感,修谱、寻祖、建祠,为易氏家族追根溯源。

“三气”知县

“三气”,是说易知县接地气、有正气、有血气。

易炳晃自述文章

1836年,易炳晃初任南皮知县。由于青壮年时期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经验丰富,易炳晃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下乡考察时发现这里土壤肥沃、降雨充足、气候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就是没见过有种芋头的。芋头亦菜亦粮,容易成活,在遭遇灾年时可以此作为口粮维生。带着疑惑,易炳晃走访了几户农户,得知芋种在北方很难寻到。于是立即派人从家乡分宜收购芋种,租用车船运到南皮。有了芋种,易炳晃走遍县境各地,教当地百姓适时栽种,当年获得了大丰收。恰逢小麦遭虫灾减产,百姓用储存的芋仔当粮,度过了荒年。

接地气的易知县,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决策,防患于未然,维护了一县的社会稳定。

第二年,易炳晃平调曲阳,遇到了宦海生涯的第一次危机。在严查当时轰动全县的盗贼案时,因牵涉广,盗贼和官府中人串通翻供,反过来诬陷易炳晃,易炳晃刚正不阿,被宁被革去官职也绝不认莫须有的罪名。所幸当时的知府公正严明,主持正义,指示审讯的官员:“曲阳一案,如果使易知县受过,今后州县官员哪个还敢惩治贼寇!”在上级的关注下,易炳晃免遭冤屈,1839年,得以官复原职。

1840年易炳晃调任获鹿县,同年调丰润任知县。在丰润的7年成为易炳晃政治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据《丰润县志》记载,易知县到任后“修筑炮台,海防出力”。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攻打广州,一路北上,逼近天津、河北。易炳晃主政的丰润县南边靠近渤海,英国殖民者时常侵犯骚扰,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易炳晃当时已是五十余岁,年事已高,昼夜操劳,乃至每日呕血数次,体力不支,但在危难之际仍能以身作则,坚守海防一线,坐镇指挥修筑工事,誓与县城共存亡,率领军民多次打退侵略者进攻,守住了一方平安。离任时,当地百姓赠以“政继二南”牌匾,以示纪念。

易炳晃在丰润县办理海防有力,牢牢守住国土的政绩传到了京城,1848年,道光皇帝追封嘉奖其父母、祖父母,为国培育人才之功,嘉奖的金匾敲锣打鼓送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水川村,悬挂在易氏宗祠的上厅中央。今年68岁的易振华是易炳晃的第七代后人,小时候在村里的祠堂读书时,就在上厅看过这块金匾,年纪小刚读书识字不多,只听老师说是道光皇帝御赐的金匾,上面有几百字。金匾之外,在祠堂的中厅挂了两块匾,一块进士匾,一块是“政继二南”。这些匾额全部毁于文化大革命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易炳晃主政六县,都留下了不错的口碑。近几年,易家后人接到过河北丰润、南皮等县文化官员的电话,询问早年在家乡时的情况,载入县志。

乡绅笔山

在外漂泊十几年,易炳晃始终对家乡充满怀恋。

考上进士上任知县的那一年,易炳晃的妻子敖氏在水川去世,南北相隔几千里,无法回去处理丧事,三个幼子等着他抚养,幸而他的三弟担起责任,才让易炳晃能够安心赴任。1841年,丰润知县任上,易炳晃的三弟千里迢迢北上看望多年不见的哥哥,兄弟二人执手泪流、悲喜交集,留弟弟住了几个月后,因时局不稳、危机四伏,分别之时心里更加生发感慨,只恨不能与三弟同归乡里。加上身体多病,1851年,57岁的易炳晃告病还乡,回到了日夜牵念的乡土故里。

在原址建起的易家宗祠

退休后的易炳晃没有闲着,带着一种使命感,为水川易家追根溯源。易氏家族源于先祖唐状元易重,历史上出了20多名进士,分宜易姓由宜春迁入分宜城,建有中洲总祠,后又分出两支,钤山贺源和水川易家。

易炳晃颇有经营的头脑,他将为官多年的积蓄,购买田产或予以出借收取利息,所得收入几乎全部用于修谱、修祠、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

1852年,易氏祠堂因田产不足,祭扫、立碑、修谱等日常难以为继,易炳晃捐助田产维护正常运营;

1864年,70岁的易炳晃前往宜春寻访先祖唐状元易重墓,看到先祖墓被浮土埋没,发起筹资,建议重建祠堂,捐助田产,每年的收租所得用于资助易氏莘莘学子。为了保护自唐以来易氏出的名人墓,将附近的竹山、宅基地买下;

易氏子孙回宜春扫墓,祖先墓地要有人照应,后人往来要住宿吃饭,易炳晃便买了田产捐赠给当地的寺庙,要求负责照应打理祖坟,同时供应每年来扫墓的后代的餐宿。

慎终追远,追根溯源,易炳晃花费近二十年的时间为易氏后代留下了绵长的福泽。1870年,76岁的易炳晃在水川去世,安眠在笔架山下,和他的父母葬在一起。寒门走出的进士,颇有政声的知县,热心公益的乡绅,都留与后人评说。

来源:湖泽镇

编辑:王志昊

3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