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苎麻,一副刺绣,历史就活了。
一种味道,一项技艺,文化就活了。
那是刻在人心的历史,那是留在生活的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光的更迭中,在潮流的冲刷下,与人们渐行渐远,变得可有可无难以触摸,这几乎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面对的困境。于是,保护,成了当务之急。但是,保护,要从了解开始。
分宜非遗知多少,身为分宜人,都该来了解下。现在,就让我们循着“非遗”的目录,走近“深居”在民间的最原生态的文化形式。
夏布手工刺绣技艺
夏布刺绣是中国28绣种之一,由新余民间传统麻布绣发展而来,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夏布绣将粗犷古朴的夏布、精致细腻的绣线相融合,线迹间若隐若现的夏布自然肌理,使作品呈现粗中有细、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与中国传统的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四大名绣不同,夏布绣以苎麻为原材料,是在夏布上进行的刺绣。分宜县是全国闻名的夏布之乡,当地出产的夏布强度高、抗拉扯性强,且不易褪色。
洋江赛龙舟
洋江镇一带的民间竞技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每逢端午节都要组织龙舟竞赛活动。目前,在新余仅有分宜洋江镇还保留赛龙舟的风俗。端午时节,一排热火朝天的景象蕴含着催人奋进、永不服输的洋江龙船竞渡的精神。
洋江镇的每个村都有祠堂(礼堂),每一个祠堂(礼堂)的横梁上都悬挂着引以为傲的龙船。龙头是龙船的灵魂,许多龙头经历着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这可是村里人的宝贝。龙头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俯首思进、有的怒目向前、有的笑傲江湖,形态逼真,表情非常丰富。一个龙头就是一件艺术品。
夏布制作技艺
夏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苎麻纤维细长,质轻,强力大,光泽好,其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湿快,是天然纤维之王,有“中国草”之美称。
早在1915年双林夏布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7年经分宜县农业局申报,国家授予分宜县为全国唯一“中国夏布之乡”称号,在2010年双林夏布技艺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夏布制作技艺代表中国古老苎麻制造技艺的重要见证。
湖泽木砻制作技艺
湖泽木砻制作技艺是高度保密的,轻易不外传,且制作较为复杂。在碾米机未普及之前,这种技艺在农村大规模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逐渐被市场淘汰。
作为碾米的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并经历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提炼,它的出现是当时用碓舂米的一大进步,成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业生活用具。
分宜凤阳唢呐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演奏乐器。清同治年间在分宜县一带农村流行,以凤阳唢呐最有影响,周边乡镇也有流传。
作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凤阳唢呐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传承过程,时至今天,凤阳唢呐仍普遍用于城乡农村结婚迎娶、丧葬祭奠、贺寿庆生、节庆典礼等传统民俗活动,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宜采茶戏
采茶戏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的喜爱。
还有分宜版画、操场花灯制作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分宜先民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分宜人,不可不知这些分宜非遗名片!
来源:新余旅游
点击右下↓保存,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画屏分宜”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