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宋朝第一能臣系“江西老表” —— 陈恕其人其事

2020-08-07 09:41 江西日报    阅读:3574 

他,先后执掌北宋最高财政大权18年,以“三司使”计相之职,通管盐铁、度支、户部。他所在的部门,与“枢府”“相府”构成北宋最高权力机构;

他,整顿赋税,改革收支制度,任职期间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国库充盈;

他,被《宋史》称为“能吏之首”,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宋朝第一能干的官员。宋太宗十分器重赏识他,亲自在宫殿立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能臣——江西南昌籍人陈恕。作为江西老表,陈恕一生忠于国家、兢兢业业、公而无私、刚正不阿,成为宋代之后历代官员治国理政的“能吏”标杆。而作为江右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品格、精神风骨,也影响着一代代人,受到了老百姓的尊崇与爱戴。

为官刚正 “能吏之首”

陈恕(公元945—1004年),字仲言,洪州南昌(今南昌市)人 ,北宋时期大臣。年轻时发愤读书,做过县吏。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后任洪州通判,陈恕以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官(各朝几乎都有规定不得在家乡为官),改任澧州(今湖南澧县一带)通判。

澧州自唐末起就是节度使兼管,不少官吏做假账欺上瞒下,侵吞财物。陈恕上任后,明察秋毫,揭露其中的种种弊端,刹住了贪腐之风。圈内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以做官有才闻名于世。

当时,正好赶上契丹来犯,陈恕因治理有方,得到提拔,召入朝廷为工部郎中、大名知府,其政纪严明,办事果断,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御了契丹进攻。其后,又先后担任户部副使、右谏议大夫、澶州知州,在上任的路上又奉圣旨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期间,宋太宗问他农业和作战的关系,陈恕回答说:“古时候士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正式招募征兵来的,补给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 宋太宗说:“那你先去上任吧,我再想想。”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屯田的提议就此搁置了。

不久后,陈恕改任代州知州,可以参与吏部举士考选,选拔职官,其后被授予盐铁使。上任后,他整顿赋税,疏通货财,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宋太宗为此极其器重他。《宋史·陈恕传》中记载:有一次,宋太宗兴之所至,竟然亲笔在宫殿立柱上題词“真盐铁陈恕”。

陈恕为官公而无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每次在偏殿奏事,宋太宗有时没有深察,就责备他,陈恕就收回手板不断后退,一直退到大殿墙边站立,好像无处容身,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谨地上前奏事,但不改变自己的立场,就这样来来回回有时会有三四次。而宋太宗因为他的忠心,最后大多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968年,宋真宗即位,陈恕提任户部郎中。真宗命令他整理列举京师内外的钱粮情况上报。陈恕许久不报,皇帝催促多次,陈恕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真宗了解实情后,并未责备,反而很赞许他。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陈恕任参知政事,位居副相。他主管国家财政首尾十八年。《宋史·陈恕传》有“太宗曰:‘国家岁入财数倍于唐’”的语句,也有宋史专家研究,到宋真宗时期,北宋朝进入全盛时代,可见陈恕作为这个时期国家理财总管的功绩。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宋境在澶州对峙,最后以向辽输送“岁币”三十万签订“澶渊之盟”了结。宋真宗曾对谈判使者交底“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议和成功以后,内侍误传为三百万,真宗居然也一口答应,如果没有充实的财力,他能这么坦然吗?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陈恕去世,年仅五十九岁。宋真宗为之废朝举哀,追赠吏部尚书,谥晋公。《宋史》赞其“能吏之首”。

茶法改革 厥功至伟

说到陈恕的官绩,功劳最凸显的莫过于茶法改革。《宋史·陈恕传》《宋朝事实类苑》等都对这件大事作了记载。

茶在宋代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大众饮品,茶叶税是宋朝的重要收入来源,因“茶之为利甚博”,在陈恕立茶法之前,茶叶税收总量低,茶叶积压严重,流通销售难。加上茶叶专卖制度,官家收购茶叶取利太深,且好坏不分级,老百姓吃亏,价高商人又不肯要,卖不出去,茶农只有烧掉。

以江西茶为例,抚州的散茶官买为每斤29文,官卖价为每斤61文,利润率为110%,还有更高的,如南安军(今赣州大余南康上犹一带)散茶,官买价3文钱一斤,官卖价26文钱一斤,利润率高达767%。

宋太宗想解决茶法的弊端,命陈恕主持茶法改革,陈恕先召集了不同意见的官员共同参与讨论,还采取听证会形式,听取茶商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陈恕归纳总结三种可能:第一策政府取利太多,不利于商人;下策于茶农不利,不可取;只有中策公私兼顾,“可以经久”。为此,陈恕形成了方案,并报告了宋太宗,太宗对这个方案很满意。

茶法改革,解决了茶叶流通领域长此以来的积压损益问题,使得政府税收总量上升,商户有价格调整和利润空间,茶农的茶叶不会窝在自己手里卖不出去,市场价格合适,消费者饮茶量也上升,产生了多赢的社会效应。

在“国用军需,所费浩瀚”之年代,“计相”要管国家的度支,还管升迁年度考核,为了不至于税收流失被“弹劾”,多会倾向于采取高税收宁左勿右政策,而陈恕推行的非竭泽而渔、敢担风险的决策实属大勇也。

陈恕茶法改革厥功至伟,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说:“世称陈恕为三司使,改茶法,岁计几增十倍”。《东轩笔录》也评价茶法改革:“行之数年,货财流通,公用足而民富实”,这应该是史学家评价他为宋朝“能吏之首”一个最重要的参照。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陈恕茶法改革用人手法、集中意见的归纳方法,充分考虑各利益集团诉求的思路,寻求最大公约数、达成能接受的“柔性”方案,再取得最高决策者认同的决策过程,是一个睿智官员超凡脱俗的为官智慧之所在。此次茶法改革成了北宋经济 “榷货(商品专卖)”制度的一个样板。

忠诚担当 廉洁敬业

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说,“三司所领天下事几至大半,权任之重,非他司比”。但凡与邦国财用之大计,三司使几乎无所不统,它的职权范围涉及了原来的兵、户、工、礼、吏部的事务,甚至连监察部门的职权也有份。但很多三司使管理财政事务是门外汉,还讨厌打理账本、鄙视管理钱粮,只是想以三司使为跳板晋升宰执,所以才会有“世言三司使之才,以陈公为称首”的历史赞誉。

北宋时,人们熟悉的宋朝官员如寇准、包拯、晏殊、欧阳修,还有陈恕的知遇恩师王明等也在三司使的岗位呆过,除了三司副使王明干了6年,其他人都不超过3年。三司使应该是皇帝信任的心腹忠臣掌管,但为了不令三司使权力膨胀,出现贪腐,监察部门对其重点监控。不仅有谏官和御史台盯着,还从制度上确立了内部三司判官和转运使,有对三司使的监察权力,加上三司副使也有监督职责,有无数人可以对“计相”挑刺,有的上任不足一个月就被罢免。

因为三司使过度集权,事物也过于繁重,陈恕就曾经指出:三司之中,各种账本的填写,规章制度督责尤严,“官员救过不暇”。这就是三司使工作的写照。而陈恕能在这个岗位上长期任职,且有大建树,与他的忠诚担当、廉洁敬业、大公无私不无关系。

然而,因为一个泄密事件,陈恕也曾离开过三司。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有一次在陈恕面前提到樊知古工作不力,樊知古是三司转运使,与陈恕是同事,关系非常好,陈恕于是偷偷把太宗的话告诉了他,想让他尽职尽责。谁知道,这个樊知古也是一根筋,到太宗那儿“奏对”解释,“太宗怒恕泄禁中语”,罢了陈恕的京官,转任江陵府知府。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又诏回陈恕,前后离开三司1年8个月。至后陈恕一直主政三司,前后18年,他制定的税收体制也一直得以运行。

有人作过统计,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废除三司使的123年间,共有89人担任过三司使,任命96次。平均任期为一年三个月。任期一年以下的约占57%。超过三年的,仅占总数的13%。陈恕在三司累计任职时间是最长的。

《东轩笔录》总结他的任职履历:“陈晋公自升朝入三司为判官,继而为盐铁使,又为总计使,洎罢参政,复为三司使,首尾十八年,精于吏事,朝廷藉其才”。“首尾十八年”, 在“救过不暇”的位置,忠诚担当、廉洁敬业、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惟有陈恕一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有官员向宋高宗赵构请教“久任计臣”之策,宋高宗把陈恕作为榜样,对官员们说:“祖宗时,三司使如陈恕最为久任,号称职”,并要求各位大臣“倘能称职,就加爵秩”。他的官品、理财之能成为后世官吏的一个标杆。

举荐寇准 胸怀宽广

陈恕慧眼识才,曾经举荐过一大批贤能之士,其中大力推荐被罢官的寇准,就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

《宋史·陈恕传》记载,陈恕因母亲去世,过度哀伤患病,“丁忧”期间真宗仍要他工作,不得已勉强亲自处理政务。几个月后,陈恕病情加重,打报告请求转任馆殿类闲职。宋真宗说:“你辞职可以,但要找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人,就听任你离开。”当时寇准正好被罢免枢密使一职,陈恕当然知道寇准的人品和能力,就举荐他代替自己,这才离开三司使一职。

寇准投桃报李,搜寻陈恕在三司改革所订立的规矩,重新整理成册,加上陈恕签发的榜文,亲自到陈恕家请陈恕认可。陈恕也不谦让,一一签署,“准拜谢去,故三司多循恕旧贯,自准始也”,自此三司的官员都萧规曹随。陈恕的推荐,使寇准不至于闲赋在家,从寇准接替三司使位居“计相”,到升任宰相,仅1年2个月。寇准在“澶渊之盟”的划时代作用世人皆知,假定寇准不在决策圈内,宋辽澶州对峙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陈恕视野独到,为朝廷选官慧眼独具。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陈恕以吏部侍郎“知贡举”,即主掌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只录得奏名进士王曾以下38人,人数之少在当时很罕见。只是前一届427人的9%,也只相当于后一届的393人的9.7%,他这种一反常规严格录用优秀人才的做法颇受争议,事实证明陈恕的选才品质,这38人当中成为宰相的有3人,参知政事1人,有近四分之一成为后世的官僚精英。当时官员评价他“选士最精”。陈恕说“吾得曾,名世才也,不愧于知人矣”。历史证明他推选的王曾确有政绩。

对于官员的选用,宋初曾存在着对南方人的地域偏见。作为执宰大臣寇准曾公开表示“恶南人轻巧”。宋真宗八年(1015年),在确定状元人选时,寇准说江西人萧贯,“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于是以蔡齐为状元。下朝以后高兴地说“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当年晏殊以神童被召入朝面试,受皇帝的赞赏,赐同进士出身,寇准也表示不满,说:“殊,江外人。”《宋史》把“五鬼”对南方官员称号的发明权,归于陈恕的学生王曾。

寇准、王曾都是北方人,陈恕作为南方人并没有南北划线,而是五湖四海,唯才是举。“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可谓知人之明”,而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因为寇准、王曾对南方士人的成见而轻视他们,体现他的宽广胸怀。

精神品格 值得弘扬

《江西通史》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写入《宋史》传记的江西人有86名,官职达副宰相以上的18人,占两宋执政官总数310人的5.8%,陈恕是其中显赫的一个。

还有一个统计,却让人心生遗憾。从1980年到2003年,国内发表的宋史论文中有886篇与江西有关,其中属人物研究的有778篇,占87.8%,研究人物有29位,其中涉及王安石、欧阳修的文章特别多,因为它们不仅是大官,而且也是文坛领袖。这其中,有两篇文章以上的22人,1篇文章的8人,但作为宋代“能吏之首”的陈恕,却无只言片语。笔者搜索到最近,总算看到了一篇2005年公开发表、研究陈恕的专题硕士学位论文,但也只是《陈恕年谱》。

江西是曾经的文化高地,耕读传家俊彦辈出,陈恕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赣鄱大地的后人,“老表”们应该共同知晓他忠于国家、兢兢业业、公而无私、治国理财的“能吏”事迹,应该责无旁贷地弘扬陈恕为人为官的精神,并通过这个人物,发掘江右人的思想品格、文化积淀。

近几年,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与传承活化,不少地方都在进行,且有好的做法,如福建为朱熹量身定做的历史史诗大剧《大儒朱熹》,影响广泛;浙江打造的《王阳明》40多集电视巨作,也耳熟能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山之石。

据史料记载,赣州石城县有陈恕祖辈茔地,而谱系记载陈恕孙辈有一支从开封返豫章隐居,这些都可以作为士子文化纪念地进行文旅开发,对陈恕这样正面的历史人物,也应该成立相应的研究会开展研究,文化机构还可以开发电视剧、动画等文化产品,展示江西士大夫的能吏、廉吏形象,展示其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作为宋朝第一有才的贤士、优秀的“吏师”,弦诵千载的第一能吏,家乡人民应该记住他、传承他的品格,弘扬他的精神。(陈东亮)

4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