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剧场、影院陆续恢复开放。7月25日至8月2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进一步发出了人们的文化热情正在释放、城市生活陆续恢复正常、中国电影行业迈出新步伐的信号。
从今年2月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以来,全球几乎所有的电影节宣布延期或取消。在全力防控疫情的特殊背景下,2020年的这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新办节模式,探索线上线下融合,为全球的电影行业和观众呈现了一个举办电影节的“上海方案”。
保障安全观影
连接美好生活
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面向大众的电影展映,已经在全国影迷和上海市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本届电影节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创新融合的思路,尝试展映转型,以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线上放映三线并进的方式,让人民大众分享中外电影文化的成果。
电影节开票日正逢全国影院恢复开放首日。两件中国电影的大事交集于一天,释放了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电影迈出再出发第一步的信号。当天,影院展映电影票在两小时内几近售罄。工作人员迅速寻找海内外片方争取授权加场,80多个加场的电影票也被秒抢。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届电影节每场售票率30%、每个影厅每天放映不超过4场,展映影院数量减少,但展映中外电影仍然达到了322部,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占232部。购票人群中,20岁至29岁的青年人,以占比56.8%,成为观影队伍中的绝对主力。
不同于往年的观影流程,本届电影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线上抢票瞬间的拼手速,进影院时的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环节和观影时的全程戴口罩,还有放置于影厅门口的备用口罩、洗手液等等,都成为特殊的标记刻印在每位电影节观众的脑海里。
令人感动的是,尽管增加了一点麻烦,但观众都表示理解,给予默契配合。即便是从外地专程来观影的观众也明白,正在打造让更多人连接美好生活平台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采取这些防控措施正是为了能安全办节、让影迷安心观影。
对此,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感慨:“今年的电影节能够安全、成功举办,离不开影院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影迷们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向他们表示由衷、诚挚的感谢!”
虽然,疫情暂时挡住了中外电影人集聚交流的脚步,却也倒逼电影节改变传统模式,从互联网寻找创新突破的机遇。本届国际电影节除了增加线上展映、论坛线上直播等之外,还首次贯通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以国际影视云市场的方式实行全线上举办,产生了意外的效果。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总参展商共580家。今年,国际影视云市场的征集虽然很晚公布,但马上在全球影视行业引起热烈反响,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有超过700家展商申报参展,其中,海外展商首次突破五成。
一些海外展商在申报时表示:“我们用不着携带展示物料旅途劳顿,云市场功能全、成本低、又便捷,充分体现了上影节为展商服务的用心,这是非常棒的‘上海方案’。”
联合各方力量
赋能产业发展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发展规划中,结合上海国际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和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勾画了打造“五大平台”的蓝图。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这个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建设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助推平台。
虽然因疫情影响压缩了举办规模,但是,本届电影节坚持从困难中突围,联合各方力量,强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系列新政策、新项目、新计划、新作品在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纷纷出台、亮相。
上海松江区继去年发布《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和被称为1.0版本的“松江16条政策”之后,这次为企业创造生态优良的服务环境,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集聚效应,又公布了力度更强、范围更大的2.0版本“松江16条”扶持新政,扶持资金出现成倍的增长,被行业人士普遍称为“助力行业纾困的‘王牌级’大招”。
上海浦东新区在电影节期间开启“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同时,启动了搭载影视后期全流程功能设施的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面向海内外吸引影视机构落户,还发布了“2020版”影视产业扶持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和力度。
迎接建党百年的《1921》,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反映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物形象的《革命者》《陈望道》等,以及将镜头伸向抗疫战场的《火神山》《中国医生》等一大批影片,纷纷被各电影机构人士在交流时公之于众,使得电影节回荡着主旋律的音符。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线下线上方式进行的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学堂等场合,国内外电影人吐露心声、提出建议、阐述观点、交流创意。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发言,以不畏困难、面向未来的心声表达,让金爵电影论坛散发着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说,“宣布影院恢复开放后,我们马上进行35部电影的拷贝复制和向全国影院的硬盘发放、密钥配置,还推出了1亿元的400万张观影券,发放给医务工作者、参加高考和中考的学子。”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介绍道,为应对疫情,今年3月上影集团发起成立十亿元纾困基金,帮助企业共渡难关,“我们没有浪费时间,用3个月完成了上影‘十四五’发展规划。电影节期间,发布25部影视作品项目,其中有12部是故事片。”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疫情没有让我们停顿,反而给了我们创作的准备、打磨和筹划时间。”阅文集团和腾讯影业的首席执行官程武也指出:“疫情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积淀和练内功的机会。”
担责任寻新机
向未来育新人
这届特别的电影节,有太多令人难忘的变与不变。
电影节取消了评奖,但发布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片,是对一年来中外电影工作者创作成果的肯定;人们欣喜地看到,《风平浪静》《吉祥如意》《再见奈良》等一批世界首映影片被送到上影节参加展映,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电影节取消了盛典红毯,但中外影人们依然相伴度过了电影节“云上的日子”,“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们用线上推送作品参映、设置云展台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电影节压缩了活动规模,但主要板块活动一个也没有少。
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动承担为电影产业输送人才的责任,形成了面向未来的阶梯式新人培育机制。连续举办14年的电影项目创投,已见证了75个项目从创意文本开始,进入制作、成功完片,有的甚至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今年,电影项目创投收到来自9个国家的450个项目申请,经遴选后,39个项目脱颖而出。从电影节的第一天开始,各个入围项目的创作者就陆续进入陈述、洽谈、试映等环节。项目创投还与电影产业界建立对接机制,将涌现的优秀项目和人才直接推送到产业机构面前。
为了让参与创投的青年影人获得更多的指导和熏陶,本届电影节邀请电影人刁亦男、徐峥、李少红、黄渤、宋佳等走进青年电影沙龙与参与创投的年轻人对话。
主讲本届电影节电影学堂的中外名家有中国导演贾樟柯,美国编剧、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法国编剧、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兹等,除贾樟柯来到上海,其余名家通过社交视频平台与听众线上交流。他们除了对上海国际电影节使他们重新面对同行和影迷发出“久违的重逢”感慨之外,也纷纷介绍了疫情防控期间并未停顿电影创作的经历。
拉夫·迪亚兹就在这段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拍摄了一部短片和一部长片。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也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对于每个电影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象征着希望。”
贾樟柯感慨:“上影节能够成为疫情防控以来第一个恢复举办的国际A类电影节,首先反映了我国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完成筹备、展映等工作,更反映了中国电影人身上的韧劲和行业精神。”
电影节的最后一天,上海进一步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又启动了“上海观影惠民季”,以“政府补贴,平台配套”,实施3200万元补贴观众购票、每张电影票“立补10元”的措施,让利于民、公益惠民,使得广大电影爱好者在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光影之行后,在中外电影文化的长河里继续前行,共享美好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5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