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的节奏,不断变换的队形,甘肃省嘉峪关20多位退休人员,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蹦子与霸王鞭结合,创编出新的舞蹈《欢天喜地庆丰收》,并搬上舞台。 刘玉桃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8日电 (记者 刘玉桃 李亚龙)“将地蹦子与霸王鞭这两种民间艺术结合在一起,按照舞台表演形式重新设计队形,利用道具、服装优势,改编成了舞蹈。”甘肃省嘉峪关市文化馆艺术总监李秀娥表示,“让田间地头、走街串巷的社火表演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展现它另一种美,引起大众对它的关注。”
图为表演动作练习。 刘玉桃 摄
盛夏时节,甘肃省嘉峪关20多位退休人员,练习、演绎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蹦子与霸王鞭结合,创编出的新舞蹈《欢天喜地庆丰收》。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秧歌子”,是流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集体舞蹈,并于2011年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殊霸王鞭则是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用于节日期间的社火表演。如今,地蹦子和霸王鞭脱去“土味”,从走街串巷的社火表演演变为舞台上的舞蹈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进来,促进民间艺术传承与发扬。
欢快的节奏,不断变换的队形,《欢天喜地庆丰收》的编导之一李秀娥介绍说,地蹦子一般是十字步扭动,霸王鞭更倾向于健身,是集体育、体操、舞蹈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所以这两个舞种形式上是不同的。
李秀娥称,将田间地头的艺术搬到舞台,既要有观赏性,也要有艺术性。经过研究商讨,创编过程中,他们将地蹦子作为舞台的亮点,推敲每一个动作,进行改进。“霸王鞭动作为击打肩部、关节、腰部等,相对简单、单一,我们在原来基础上深化,融入一些跳跃的动作,让动作更加夸张、多样化,这样舞台表演更加丰富。”
图为演员练习配合度。 刘玉桃 摄
日前,《欢天喜地庆丰收》在“舞蹈世界”首届全国网络舞蹈大赛暨“舞蹈世界”第四届中外电视舞蹈大赛选拔赛中,入围第三批作品。
李秀娥说:“没想到传统的古老艺术搬到舞台,会得到观众认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是让大众对传统非遗有更多的了解,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习推广。”目前参加表演的人都是来自企业、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共有26个人。
如今,很多人慕名而来,学习这种“社火舞”。“以前我印象中觉得地蹦子、霸王鞭就是社火,逢年过节在大街上表演,怎么会搬到舞台上,看了他们的表演觉得很好看,挺有意思,民间艺术也可以在舞台上绽放光芒。”舞蹈爱好者刘畅她说。
今年73岁的马聚文是嘉峪关地蹦子非遗传承人,他说,以前农村文化活动较少,农闲时人们喜欢聚集起来,跳一跳。现在年轻人不喜欢“老东西”,通过编排,让古老艺术重放光芒,让传统文化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