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别样风采,谛听细水微澜。体味文字美好,感悟生活本真。这里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书香驿站”。本期“卧龙走笔”刊登贺艳琪的文章《听前辈口述过去 与窑下展望未来》。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大抵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于我而言,爱上一个小村庄,不仅因为一群朴实善良的人,还有它绕不开的历史和文化。
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是我已挂职近1年的地方,有山有山水有文化,有人有茶还有故事,夕阳西下,天色较好,您是否愿意与我一同前往农户家听听前辈们讲述窑下过去的故事?
傍晚的窑下,天空是蔚蓝中带着一点暗蓝色,一层层云雾笼罩在山头,仿若一幅山水画。这日,我和窑下村中共党员张敏萍一同走在宋元古街上,看着两旁古色古香的街坊,还有屋檐下悬挂着的红彤彤的灯笼,心情轻快起来,青一色的瓦顶和木红色的门窗相互呼应,就像在陈述窑下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过往,昔日的窑下一定是非常热闹和繁华的……
我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带着无比好奇和激动的心情,跟着会长来到了窑下村山下刘爷爷家。刘爷爷生于1942年,亲身经历了窑下村解放前的那段岁月,他也是窑下村目前唯一一位还健在的“放排”老人。所谓“放排”,是借助水流运送木材的一种方式,一般应用于通航的河流,其大小根据河宽及水深而异。老先生特别慈祥和蔼,远远见到我们俩就迎上来招呼,热情地搬椅子,倒茶水,特别感谢我们来看望他。
爷爷告诉我们,他大概10来岁时就已经是一名排工了,他爸爸和伯父也都是当地的排工。当时木材贸易比较盛行,木材公司既有在编员工,也有非在编的社会工人,一天的交易量可以达到上万银元。以前窑下村也不叫窑下村,叫萍乡县安源区遥进乡,管辖范围比现在大多了,周边村庄基本上都属于它的范畴。窑下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窑下是不同水系交汇之处,水运发达,上游的河道较窄,水流较少,一旦到达窑下,河道逐渐变宽,水流量也增多,因此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这里作为运输的中转站,排工需要在这里进行换排。当时的很多贸易产品都是通过水运销往各地,这里可以经禄水、湘江,流入长江,通往湖南长沙、株洲、醴陵等地,也可以经萍乡长潭码头,过芦溪袁水,流入赣江,销往九江等地。
爷爷还说,以前窑下古街,也就是现在的窑下老街、宋元古街所在处,是非常热闹繁华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别看它地方不大,但是承载了3家饭店、5家屠户、2家豆腐店、4家药店,还有不少的染坊。此外,这里每天还有上百号来自莲花、吉安等地的挑着煤炭和茶叶的挑夫在此进行交易,木材、瓷碗、服饰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据说,有人可以一担挑上百件大碗等各类瓷器,走茶马古道徒步销售到市区乃至江西遂川和广东梅州等地,来回得耗时数月。有趣的是,生意人一年到头还会请人来这里唱三五场戏,每场长达半个月,主要唱的是武汉的“汉戏”。因此,当时窑下的辉煌与繁盛可见一斑。坐在小竹椅上,听着前辈讲过去的故事,仿佛回到了昔日的窑下,耳边正传来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声音,有来来往往的车马声和排工们的吆喝声……
返程途中,偶遇饭后散步的村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启叔说:“窑下现在变化可大了,每天散步和跳广场舞的人气都比以前多了呢”,她的妻子王姐便是广场舞中的佼佼者,在21世纪的舞台上绽放属于她们的精彩。窑下村是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经过这一年的改造提升,窑下村焕然一新,自然景观与当地文化相得益彰,为窑下村增添人气的同时还增添了不少财气。
窑下,一个美丽的村庄,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地方,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地方,过去我不曾参与,现在,我正在与之同行,未来,我期盼,它能乘着乡村振兴这列快车稳步前行,有朝一日重塑昔日的辉煌与繁华。(作者系省委组织部2021届选调生,芦溪县南坑镇办人大通讯员、窑下村党支部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