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买车,还得从我买的第一辆车——自行车说起,那还是40多年前的事。
1978年,我在大队小学任民办教师,学校距家有几公里路程。那年月,乡村交通落后,路况极差,每天步行上下班,我想,如果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该多好呀!可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要想实现,在当时来讲几乎是痴心妄想,这并非夸大其词。原因有二:一是囊中羞涩买不起。我在村小教书每天按10个工分计算,全年挣工分约3600分,每天工值约0.8元,全年收入折合人民币也只有两百多元,而当时一辆自行车的市场价格就接近200元,相当于大半年工资;二是即便有钱,也无处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自行车是紧俏物资,是奢侈品,凭票供应,而票又不是人人享有的,对普通百姓来说一票难求。为了实现这个宏大梦想,全家人一直省吃俭用乐此不疲。终于,在1981年国庆节,费尽周折弄到一张购车券,化了180元,买到一辆“红旗”牌载重自行车,圆了我的买车梦,我美其名曰“红旗牌轿车”。那时买车,不单是为了代步,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种时尚,因为它是当时结婚时兴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之一呀!
成了有“车”族之后,我也成了一个四口之家的顶梁柱。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又成了“双鞭将”,一手拿牛鞭,一手拿教鞭,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在农忙时节,天还未亮就要牵着牛,扛着犁耙去耕田,然后洗漱更衣再去学校上班,幸好有了“红旗”,节省了在路上的往返时间。后来我用它载人拉货,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位”。逢年过节载着我们一家走亲访友;在双抢过后用它运送公粮,在机耕道上来回颠簸,当然,也不断地挑战和提升我的车技!说实话,在坎坷不平的泥巴路上载重骑车,挑战的不仅是体力,还有过硬的骑车技术。尽管费力,但比起肩挑背扛,不仅更轻松,而且更有效率。于是,在西瓜成熟的时节,我用它驮运自种的西瓜到十几里路之外的彬江集市销售,一车载150多斤,有时一天拉几趟。数千斤西瓜全靠我的“红旗”运送而销罄。还记得曾经几次骑着“红旗”进三星口、南源和五岭驮晒垫篾、打谷雨笋,骑着它在泥泞的道路上冒雨艰难地前行……这么多年的相依相伴,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给我的感觉是,有“车”真好!“红旗”真牛!
直到2004年,我买了摩托车之后,才依依不舍地把陪伴了我二十多年的“红旗”送进了废品站。于是,摩托车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了我拥有的第二辆车,当然价格也不菲,在当时也花了5000多元,将近半年的工资。从价格上相比是自行车的N倍!我想,这辈子我的交通工具已然鸟枪换炮,别无他求,足矣!彼时,乡村坑坑洼洼的机耕道,已经改造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像蜘蛛网似的覆盖了全镇每个自然村,当然,也毫不例外地覆盖了我的生活半径。骑着它在水泥路上行驶,只要轻按油门,的确有风驰电掣之感,那份惬意与满足写在脸上,更甜在心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于是,摩托车的短板也日渐凸现出来。当寒冬腊月骑车出门,吹在脸上的凛凛寒风像刀割一样难受!身上无论穿多厚的衣服都觉得透心凉!尤其是碰上下雨天出行,那个苦呀,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话不假,反之亦然。当腰包鼓起来了的时候,志就不短了,想法自然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又萌发了换车的念头。可是,买车易,开车难,没有驾驶证是严禁开车的!再说开车是技术活,必须眼疾手快反应灵活,因此,令我望而却步。可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使我鼓起勇气,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终于在我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时候,学车考驾,尔后购置小车,一跃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车族!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买辆十多万元的轿车竟然比当年买辆一百多元的自行车还更容易、更轻松!这一切既是不可思议,而又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开着它上下班,开着它探亲访友,开着它来一个说走就走的自驾游……风雨无阻,寒暑无忧!
我的家庭,经历了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轿车的“三步曲”,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而且见证了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更见证了我们的国家由贫穷到温饱再向全民小康迈进的辉煌历程!
作者:分宜县洋江中心学校退休教师 李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