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陲村落的“蝶变”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出发,沿G318国道,驱车500多公里近11个小时,终于到达藏东南边境县城察隅,一路随处可见悬崖峭壁间奔腾的流水与葱茏笔直的林木。
沿着察隅向下察隅镇的密林深壑出发,在美景相伴中,初夏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沙玛,整齐的稻田飘来阵阵清香。
这个仅有92户、373人的小村庄悠然静谧,一座座新建的房舍掩映在绿荫中,村里柏油道宽敞平坦,警务室、幼儿园、超市、观景台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道旁村舍一簇簇三角梅、秋海棠迎着阳光怒放,家家户户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过去,沙玛村是远近闻名的边境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村民们只能靠种庄稼、打零工维持生活,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村子在2017年按照边境小康村建设要求进行了全村房屋修缮工作,还推进了村庄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工作。”沙玛村第一书记王彪说,“以前村民生活条件跟不上,现在水、路、电都通了,石榴基地、茶叶基地也建起来了。在国家各种政策、项目扶持下,2019年至2021年沙玛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109元、16154元、17309元。”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沙玛村,山南市洛扎县色村近年来也都通过边境小康村建设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居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
从山羊、牦牛、人挤在一起的小平房,搬到了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的两层花园阳光房,还专门为牲畜建了场地,实现了人畜分离,色村村民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村民索朗次仁说:“住进新家,可以用经过净化和处理后的水来洗菜做饭啦。”
为了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色村党支部积极引导群众投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该村第一书记冶燕博告诉记者,色村正在打造民宿长廊,根据小康村现有户型进行民宿设计改造,共44户农户参建,设置95间客房,183个床位;依托白马林湖、库拉岗日雪山等旅游资源和谢翁温泉、拉普温泉等休闲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增收。2021年,色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1元,比上年增长了8.80%。
村民次仁卓玛讲起生活的改善情况:“以前我们房子只有3个房间,色村小康村建设后,盖起了小楼,不仅家人能住得宽敞,还有房间经营民宿。老公在村里开大货车,全家一年下来收入20来万元没问题。”据了解,次仁卓玛家的民宿房间80元一晚,遇上旅游旺季游客多得住不下。
自2017年开始,西藏对全区边境行政村实施小康村建设,主要围绕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建设、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等十个方面改善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628个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固边安民、乡村振兴政策让矗立在祖国边境线上的小康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随着边境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迅速改善,乡村治理水平大大提升,边境村民虽偏居一隅,却享受着和谐稳定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记者在沙玛村抵边警务室的墙上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网格地图,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沙玛村每户的情况,民族、年龄、人数,就连各家田地里种了什么农作物,种植的位置都一目了然。
巴安通边境派出所教导员赵乙民说:“我们辖区抵边村主要任务是守边、护边。每个抵边村,我们都设计了网格地图,可以明晰掌握抵边村情况。”
25岁的仁青罗布是沙玛村护边队队长,他告诉记者,村中的民兵、护边员、青壮年会和边防官兵、移民警察一起组成军警民联防边境巡逻队,每年都会开展三四次联合巡边活动,巡一次少则四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
“巡边虽然很辛苦,但村民都深知边境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安定祥和的大局。守住边境的平安,就是守住我们的幸福!”仁青罗布说,看着家乡越守越好,我们一定要将边民巡边护边的传统坚持下去。
在西藏40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散落着600多个边境村。如今这些边境村,如绘就在国门口上的一幅幅美图,每一个边民脸上都洋溢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骄傲和自豪。
(本报记者 杜倩 尕玛多吉)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