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 叮的包越大蚊子毒性越强?出水痘是儿童的“专利”?都是谣传 此外——打完疫苗失效快还易染新冠? 这里面误会大了!
在新冠疫情被一次次遏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不过,公众对疫苗知识的误解,也让关于新冠疫苗的谣言不断翻新。这不,网络又开始谣传接种新冠疫苗后失效很快,且其有效性变成“负数”,甚至更容易感染新冠。其实,这里面误会大了。最新一期的“科学”流言榜特别对此进行了辟谣。此外,还有近期大家关注的热门健康谣言也纷纷上榜,一起来看看真相吧!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水痘是儿童才会得的疾病
真相 虽然水痘多发于2-10岁的儿童,但它并非儿童“专利”,成人也会出水痘,如果不及时隔离治疗,很容易让家里的其他成员遭殃。我们常说的水痘,指的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再次感染的几率很小,因此造成了“成年人不得水痘”的印象。
事实上,从未出过水痘、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对水痘高度易感,成人也不例外。此外,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当人体免疫功能减弱时,就可能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产生带状疱疹。患者的疹子内含高浓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直接接触疱液会造成从未感染水痘者患上水痘。成人感染水痘的症状往往比儿童感染严重,多并发弥散性结节性肺炎,病死率高达10%至40%,所以成年人同样要注意预防水痘。
流言:疫苗有效性变“负”起反作用
真相 最近网上有一些文章宣称,有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有效性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成了负数,意味着打了疫苗的更容易感染。这里面有一些误会。根据原研究,疫苗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下滑,但研究中有效性的下滑是针对轻症而言的。除轻症外,疫苗仍然有很好的防重症、减少住院风险、降低死亡风险的作用。
因此,看到防护轻症有效性下降就说疫苗失效是有失偏颇的。
与此同时,疫苗有效性为负数并不代表疫苗在起反作用(增加感染风险),出现负数是数据统计过程中的潜在偏差因素造成的。所谓的“疫苗有效性变成负数”,从科学角度是指,没有证据显示疫苗能有效降低有症状感染的风险,这与有效性为零的含义是一致的。疫苗的有效性是多层面的,即使防感染有效性下降,新冠疫苗仍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防重症有效性。
流言:金针菇散发的刺鼻气味是甲醛
真相 我们日常在购买金针菇时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开袋后闻到刺鼻异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商家使用甲醛对其“漂白”,食用后不仅伤肝肾,还会致癌。其实真想并非如此。
拆开金针菇包装袋时可能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这并不是由于其中添加了甲醛,而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出现变化,导致金针菇由有氧呼吸转而进行无氧呼吸,进而产生了一些挥发性的醛类气体。
金针菇原本的确是黄色的,之所以“变白”,并不是用甲醛进行漂白的结果。如今,市场上多数的金针菇都是源自日本的新品种,研究人员在黄色金针菇中发现了基因突变的白色金针菇,而后将其保留下来进行培育。这种金针菇不仅色泽好,而且生长速度快、整齐度高。我国《食品安全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甲醛不得作为食品用加工助剂供生产经营使用。
流言: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强
真相 一场雨过后,又到了蚊子猖獗的时候。有人认为被蚊子叮咬后肿包的大小,可以看出蚊子毒性的强弱。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强。其实,被蚊子叮咬后,包的大小与蚊子“毒性”没啥关系,而与个人的免疫系统机制有密切关联。
人类对蚊子叮咬反应的过程,是一个变态反应的过程。人类的变态反应一共有四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比较迅速,人体的反应比较剧烈,常见的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等;Ⅲ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例如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等;Ⅳ型变态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首次接触不会产生反应,再次接触该抗原后,引起反应。例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等。
蚊虫叮咬的反应,一般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而典型反应就是局部反应:通常即刻出现的风团皮疹伴红肿痒,叮咬后20分钟时表现最为明显。局部反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从未接触过某种蚊虫的人,并不会对此类蚊虫的首次叮咬产生反应,而随后的再次被叮咬,会导致迟发性局部皮肤反应,将即刻产生风团。
因此,这类局部反应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比较迅速,人体的反应比较剧烈。不过,被同一种蚊虫反复叮咬的人,其即刻反应最终也会消失。所以成人被蚊虫叮咬的局部反应就没有儿童那么剧烈,因为成人都是被蚊虫“咬大”的。
流言:一次性手套不防油所以没用
真相 我们在吃小龙虾、炸鸡等食物时,往往会佩戴一次性塑料手套,一来觉得卫生二来可以防止手部被油污染。可是吃完后手上依然满是油腻。因此有人认为这种一次性的塑料手套完全没用。其实,手套很“冤枉”。
在接触食品时,戴一次性手套所起的最大作用并非防油,而是为了阻隔细菌。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一次性手套,具备阻隔细菌的功效。在吃小龙虾时戴上它,可有效防止手上的细菌进入人体内,从而达到健康饮食的目的。
生产一次性手套用到的聚乙烯,其原料主要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接触油脂时,低密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胀,使油脂分子从我们肉眼不可见的空隙穿过一次性手套。所以,即使戴上一次性手套也难以完全阻隔油腻。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一次性手套时,要尽量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劣质的一次性手套性能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文/本报记者 李洁 【编辑: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