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安溪6月30日电 (吴冠标)一双巧手、一把篾刀、几根竹条,上下翻飞间,红色的篆书字体浮现于藤面上,精致而典雅。走进福建泉州安溪竹藤编技艺传习所,安溪竹藤编非遗传承人陈红萍正忙着编织她的新作品《三字经》。
“汉字竹编技艺是我近些年专攻的新课题。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想运用平面编织的手法将汉字的美与竹藤编的美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一幅大型汉字竹编作品。”陈红萍如是说。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十分普及,人们大量使用竹藤编制农具、茶具等生活用品,形成了竹箱、斗箕、蒸笼等多种竹编工艺,且用料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红萍介绍各种竹藤编用品。 吴冠标 摄近年来,安溪竹藤编不断突破创新,不仅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更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蓬勃活力。而这一切离不开陈红萍的父亲、已故工艺美术大师陈清河。陈清河一生专精竹藤编工艺,他将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变成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工艺品,被誉为安溪藤铁工艺业“祖师爷”。
藤铁工艺是陈清河的创新艺种,其将“刚柔并济”理念体现在工艺中,把钢铁与藤丝巧妙结合,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如今,藤铁工艺是安溪县最大的民生特色产业之一,全行业产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安溪县亦被称为“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7岁时,陈红萍就跟着父亲学会了简单的竹藤编技艺。“可以说我的童年就是和竹藤编度过的,当时生活比较困难,兄弟姐妹们假期都要给父母帮忙,还记得我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个小小的篾木篮。”
成年后的陈红萍也没有离开这一行业。成绩优秀、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她投身市场大潮,从事安溪藤铁工艺制品的外贸工作。她发现,许多欧美国家的家装理念“轻装修、重装饰”,藤铁工艺品很受欢迎。
“外贸工作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让我能更好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并向全世界介绍我们优秀的竹藤编工艺。”陈红萍说,“但父亲年龄大了,他希望我能回来接班,把这门非遗手艺全面传承下去。”
2019年,陈红萍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外贸工作,回到父亲身边继续学习、传承竹藤编工艺。“2020年父亲去世后,我正式从他手上接过传承的担子。他为竹藤编奉献了一生,我也当如此。”这些年,陈红萍将传统竹编和现代家居相结合,融入生活元素,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完善体系,全心全意进行竹藤编技艺传承、研究和教学。
在陈红萍眼中,非遗技艺传承人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教、会说、会写。在忙碌的创作之余,她为安溪竹藤编技艺编写了校本教材,更时常到传习教室、非遗馆亲自指导学生。“每当教会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其实,我有传承的底气,还在于产业对非遗技艺的反哺。20世纪90年代对竹藤编的创新为安溪带来了藤铁工艺业,产业的兴盛让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大力支持非遗传承。”陈红萍补充道。
受到新媒体风潮的启发,陈红萍还设计出安溪竹藤编工艺品体验盒。“我希望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教学拓展安溪竹藤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体验创作的快乐,让安溪竹藤编技艺活态传承下去。”(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