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大江流日夜 慷慨歌未央
——赣州市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纪实
江西日报记者 唐 燕
十年风雨路,今朝展新姿。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国家部委倾情帮扶,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赣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感恩奋进、苦干实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赣南老区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恢宏的大幕已拉开,壮阔的大剧正在赣南轮番上演。
▲一列和谐号列车行驶在赣深高铁赣州市赣州蓉江新区江坝村段。 摄影|特约通讯员朱海鹏
抓发展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因为革命,赣南红;因为战争,赣南穷。发展经济、摆脱困境,是赣南人民最深情的瞩望。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产业发展有了强劲动力。
“为了有效发挥科研机构作用,我们定期举办政产研学术研讨会,邀请院士团队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现场‘把脉开方’。”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入驻后,赣县区科协主席黄谋茼工作底气更足了。
“国字号”平台入驻,折射出赣南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势头。近年来,赣州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发展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振兴发展造血功能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584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6家增至1067家。
▲6月8日的赣州市南康区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摄影|史港泽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赣南脐橙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区域品牌水果类榜首。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8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国家4A级景区实现县域全覆盖,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惠民生 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六月的赣南,阴雨绵绵。
6月22日,记者见到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村民许光奎时,他正在自己的农家乐“私房菜馆”忙活。提起十年前的“水上漂”生活,他感慨万分。许光奎是水库移民,以前过的是以船为家的生活,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风凛冽,最怕大风大雨,船只不停地摇摆晃动。
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上犹县头枕波涛漂泊半个多世纪的563户“水上漂”库区居民,全部实现了上岸安置。正如许光奎所说,有了房子,有了产业,上岸后的生活有滋有味。
一件件民生实事,就是一道道初心考题。十年来,赣州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摆在首要位置,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实施民生工程,财政支出近七成、新增财力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累计5560.11亿元,年均增长16.85%。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赣南大地,赣南儿女共享发展成果。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摄影|史港泽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赣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21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枝一叶总关情。赣州突出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喝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近300万农户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近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近300万山区群众居住地不通电和“低电压”等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7万公里,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实施医疗项目2998个。
重改革 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6月17日,在章贡区举办的第一期营商环境“吐槽”会上,来自该区的各企业代表和群众,就用水用电用气遇到的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赣州水务、赣州电力、赣州深燃集团等公司的技术专家,面对面与大家交流,现场氛围既轻松有趣,又“辣味”十足。
这是赣州推进双“一号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尝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抓实抓细社会民生领域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赣南老区人民……近年来,赣州先后获批开展省级以上试点示范200余项,出台改革文件712个,谋划实施改革举措1438项,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六年荣获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赣州蓉江新区新建成的人才公寓小区楼房鳞次栉比,为各类人才在当地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居住保障。 摄影|特约通讯员朱海鹏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169.37亿元,列全国第65位,较2011年前移43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九年领跑全省。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新长征,我们重新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