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别样风采,谛听细水微澜。体味文字美好,感悟生活本真。这里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书香驿站”。本期“卧龙走笔”刊登游丹的文章《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山水一程,是青石板延伸而过的翠绿,烟云环绕,是桃花源触及可见的祥和。近来又重温了一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那段走向桃花源的场景里陷入了沉思,突然脑子里显现的就是那让人回味多次的马迹岭。
马迹岭没有那么的远近闻名,因为她藏在了一个叫花尖山的地方。明代诗人章潮作诗《花尖秀色》赞曰:“夭削玉芙蓉,亭亭湖色背。笼烟拖翠髻,濯雨横青黛。”此时她正似一少女,亭亭玉立。这里群山耸立,风光旖旎,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因此她也成为了湖口八景之一。
马迹岭的半山腰上挂着一个水库,广阔的水面好似一块碧玉环佩,彰显着这片土地的高贵。独步水库,不论是远山环翠,还是明月星空,总会让人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更会让人有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静谧。湖水照映了蓝天白云,涵盖了远山的轮廓。忽然一阵凉风穿过,相伴的是虫鸣鸟叫,定睛一看,一个通达曲径的隧洞就会跳出,或许这里就是你寻访了许久的桃花源路口。穿过马迹岭隧洞,石壁凿空的隧道好似石拱长廊,行至深处,更能听清水珠溅地的声音,如同龙宫洞里钟乳石上掉下来的那般晶莹剔透。隧洞并不长,十几分钟即可穿越而过。走出洞口的时候,一派田园风光就会映入眼帘。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幢幢农房屋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村庄里,村里的人们是那么的纯洁、质朴,终于体会到了“身居于此,不知有汉,不论魏晋”的涵义。漫步在村里,天空被屋檐割成了不同的形状,窗雕诉说着不同的故事,等待的是来寻访的人,等待的是来共情的缘……走到广场,恰逢一场青阳腔的演出。听戏,一直是村里人喜爱的活动,曲调高亢而悠扬,锣鼓助节,不入管弦,斗转星移之间,彩练当空,移步换影之时,众生迷迷,此时真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宝贵,一曲下来,意犹未尽,难舍难分。
听完戏后,到村里一户农家休憩,主人早就在茶杯里放好了今年刚采的新茶,滚烫的沸水冲开了茶香,弥漫在整个屋子,屋舍前后有院子,种满了时令的蔬菜瓜果。女主人早就在厨房忙活开了,豆粑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混合着山茶油的香味勾起了大家的食欲。忍不住到厨房一探究竟,灶火升腾、葱蒜炝锅、蒸煮交错,不得不佩服女主人了得的厨艺,须臾之间,菜已上桌,正待来人。主人待人热情,安排一众座次,言语之间满是谦让。
3月的春雨,4月的云雾,我猜想,一定是谁播下的一个梦,梦熟睡着,茶便醒了。茶在谷雨时节,就像陈酿的美酒带着心事行走,醉人心脾,甘甜回味。茶也用“一生一会”来诠释人生使命,用三口一品来体味“精、行、俭、德”,用公道杯来体现公平圆融。茶之道也如人生之道,卷着一半人生,露出一半结局,岁月河流浅浅漫过,在长远时空里与朋友共饮一杯茶,感受着精神的或者灵性的向往和体验。
芒种过后,白天似乎有意的被拉得更长,一切都还来不及掩卷叹息,山林间的野果就已经压弯了枝头,踏寻竹林拌云庙,窗下对坐影成空,陶壶煮茶,梅酒温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系湖口县大垅乡人大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