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6月17日电 题:重庆村民返乡当“护水卫士”:守卫家园,留住乡愁
作者 彭国威
站在乔梓乡长寿村的一个桥头,潺潺流水声中,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在云蒸雾绕的两岸青山之间蜿蜒而上,若隐若现,最后完全隐没进崇山峻岭。
山雨初霁,凌晨5点,空气中还夹杂着淡淡的水汽,长寿村三组的游文奎身穿迷彩服,肩背挎包,手提一把砍刀,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
2014年,村里引进一家“不老泉”大型矿泉水企业,让当地的产业底子硬了、势头足了。更为难得的是,为了确保水源地取用水的天然纯净,这家企业还在这条河沿岸流转土地上万亩,规划出整片的无污染水源保护区,禁止各种生态破坏行为,倾力去夯实生态“底色”。
村里飞来一只“金凤凰”,就业岗位多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开始陆续返乡,筹划着在家门口上班。
图为游文奎“巡河”路上的如画风景。 彭国威 摄“你再不回来,岗位都要被抢光了。”当时,还在外省打工的游文奎接到妻子电话,毅然回到老家,这次是“妇唱夫随”,妻子进厂当车间工人,他则应聘当起了这片水源保护区的护水队员。
“和别个地方的同行不同,这支队伍是企业自己组建,工资全靠企业发放。”游文奎说,一开始大家对企业还抱有怀疑态度,担心就是临时来挖一锄“金娃娃”,接触久了,双方很快建立了信任感,整个护水队除了三个管理层,现在的50多名队员全是当地村民,企业里保护水源的人员甚至超过一线生产车间,“我们每月扣除社保金后,到手的工资可以拿到3000多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境内有乌江、郁江、普子河、芙蓉江众多河流,水资源极为丰富。长寿村的水更是远近闻名,山上的水源地主要有三个,从厂区到取水点,最近一处有3.5公里左右,步行单程要一个多小时,最远的有约7公里,一个单程要3个多小时。“我们每天两人一组负责巡视。”50岁的游文奎做事比较干练,带头迈进了上山的路,一条铺设好的木栈道,不足一米宽,因为时间久了,加上风吹雨打,部分地方已经开始老化,人走在上面咯吱直响。“一定要踩在道路中间,这样安全一些。”在前面当向导的游文奎一边走,一边提醒记者“不要踩滑了”。
图为雨后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乔梓乡长寿村。 彭国威 摄沿途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穿梭期间,就像人在画中行。“以前河道两岸“光秃秃”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游文奎道,划为水源保护区后,沿线不仅禁止乱砍滥伐,还进行了植被恢复,这才有了现在的美丽风景。
“和以前在外打工相比较,哪个收入高一些?”
“我是泥水工,在外时每月能挣上六七千元钱。”游文奎毫不掩饰,经济账要算,亲情账更得算,虽然那时候收入高一些,但是人在异乡为异客,吃住行都得花钱,年底盘算,真正攒下来的钱就没有多少了,“在家门口上班完全不一样,能照顾年迈的父母,更有家的感觉,心里十分踏实。”
整个乔梓乡,长寿村被规划纳入水源保护区的土地最多,流转土地达6000多亩,有村民为此一次性拿到了70多万元补助。“我家里流转的土地有10多亩,当初获得了10万多元补助款。”开始上山的路,并不难走,游文奎满面笑容地和记者拉家常,“以前的土地多种植洋芋、红薯、玉米‘三大坨”’,年产值不高,很多都是撂荒地,现在变成真金白银,大家都很高兴。”
“我们的祖辈都受大自然的馈赠,在我小的时候,村里长辈经常要组织壮劳力进山,用竹子架设引水渠,把深山里的天然水输送进村,作为全村的饮用水。”现在更有盼头了,进入“护水队”成了很多壮汉的首选。究其原因,游文奎坦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守护自己家园,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图为游文奎“巡河”沿线的旖旎风光。 彭国威 摄“巡河”到一片成林不久的河边,游文奎突然停下了脚步。“这是公司在沿岸种植的厚朴,最高可以长到30多米。”游文奎说,这种乔木全身都是宝,树皮、根皮、花、种子皆可入药,又能绿化山地,确保水土不流失,完全是一箭双雕,“一个外地企业都晓得感恩自然,何况我们本地人。”
走了3公里左右的山路,一栋立在悬崖边的小木屋突兀地出现在眼前。“那是我们沿途换岗、休息的一个值班室。”游文奎道,“这里是进入大山的一个必经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深山里,地形很为复杂,看着小木屋近在眼前,走几步,人就不知何处,转个弯,房子又出现在视野。
进入这个40多平方米的“岗哨”,里面有各种换装设备,还有监控电脑,可以清晰地看到最远处的一个水源地,一个队友正默默守候在山泉洞口的场景。“我今天的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那里,让同事能够在天黑前早点下山。”游文奎嘴上说着话,手里却在利索地整理行装。
“把这个雨靴换上。”见记者疑惑,游文奎解释,“从这里开始,就正式进入深山了,沿途没有路,都是我们护水人员自己‘走’出来的。”他还特意找了根一米多长的竹竿,递到记者手里,“这个也拿上,不要搞丢了。”
在这里,游文奎和自己的搭档就会分开,一个留在小木屋看视频监控,通过智能设备“控防”值守;他则进山,进行“人防”巡视。出门后,游文奎不再矫情,特意走在前面“开道”。一条羊肠小道,只能容下一个人的两只脚,有的地方甚至只能单脚迈过。人几乎都是迎着周围茂密的植被前行,由于路况不熟,一转眼,前面带路的游文奎就会“消失”在记者眼前,贴心的他不得不放慢速度。
走在前面的游文奎,随时会用砍刀拨弄一下草丛,特意弄出一些响动。“入夏了,山里蛇多,这样可以‘打草惊蛇’。”听完他的话,记者把手中那根竹竿攥得更紧了,边走边认真地敲打着草丛,不敢有任何懈怠。
离开监控室不到100米,就遇到一个不久前的塌方区域,以前架设的小桥断了,百米高悬崖上流下的溪水哗哗作响,把路面冲刷得凹凸不平。游文奎轻车熟路,瞄准前面的几个落脚点,几个跨越就身手敏捷地跳了过去,就像一只常年行走在深山里的“穿山甲”。
记者却犯了愁,左看看,右瞅瞅,连续用脚试探了三四个地方,这才小心翼翼地往前一步一步挪移着身子,行进如“蜗牛”。
过了这段险路,再艰难前行几百米,遇到了上山要趟过的第一个河段,行人只能从溪水中穿越而过。“为何要换雨靴,这下明白了吧?”游文奎用略微拗口的普通话道,“水面上的石头有很多青苔,一定要小心,最好跟着我的脚步走。”
因为前两日下雨的缘故,溪水有点上涨,游文奎凭借多年的经验,选择好几个浅水区,蜻蜓点水般几个健步就跨到对岸。不到4米宽的河道,记者却一步三滑,拄着竹竿,东倒西歪绕了几个弯,才得以顺利过河。
趟河流,攀山岩……最近的一个取水口在海拔1200米的雷神洞,越往上行,行走越发艰难,在最陡峭的地段,甚至要手脚并用攀爬接近80度的陡坡。
“看到屋,走得哭”,中途,手脚发软的记者蹲在一处峭壁下小憩,好奇地打量起岩壁上两个口径大小不一的送水管。“细的这根送水管是以前我们村自己搭建的,现在没有用了。企业入驻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免费给村里敷设了这个新的大口径送水管道。”游文奎解释,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百姓腰包鼓了,村里的路变宽了,环境也更美了,这都是发展产业带来的利好。
陪同考察的公司董事长林榜建解释,企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受益者,深知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自建护水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
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第一个水源地。汩汩天然山泉水从一个山洞流出,汇聚到一个沉沙池后,通过长长的不锈钢管道输送到山下的厂区。在那里,再经过初始过滤,然后收集沉降,进入车间物理过滤,之后灌装,再经过巴氏灭菌后,最后进行包装配送,不作任何添加,灌装后直接走进千家万户。
水源口周边100米以内是一级保护区,1000米以内是二级保护区。在这里,游文奎巡视得十分仔细,包括洞口栅栏上的铁锁,他都要一一检查。
“我们巡河都不用带水,口渴了,随手捧一口山泉水,入喉甘甜可口。”检查一切如常后,游文奎抬头望远,前面海拔1800米处是今天要巡视的第二个水源地,第三个位于海拔2100米的高峰。
“你们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有人违规开采的情况怎们办?”
“一般现场做工作,乡里乡亲,都比较好沟通。如果不听招呼,只能及时跟林业等相关部门汇报。”由于没有执法权,游文奎这样的“护水卫士”一般靠打感情牌、亲情牌处理现场,却能事半功倍。
“我们很希望地方政府能出台一个保护水资源的地方性法规,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榜建道。
因为深爱着这片土地,游文奎工作着,快乐着,一路似乎不知疲惫。“大王叫我来巡山呐……”前行路上,他粗犷的嗓音响彻山谷,这种精神力量,让所有人都感到斗志昂扬。(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