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二十五载逐“麦”行,“麦客夫妻”的幸福梦

2022-06-16 09:56 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238 

  6月9日,唐聚敏(右)利用休息时间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检修。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6月的冀南平原,麦浪翻滚、满目金黄。微风拂过,淡淡的麦香萦绕鼻尖。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唐庄村麦田里,农机轰鸣,到处闪动着农民忙碌的身影。阡陌交错的小路上不时驶过农用车,载着饱满的麦粒,在小路上欢快地飞驰。

  村民唐聚敏坐在收割机的驾驶室里,手里晃动着操纵杆。收割机在他的控制下前行、转弯、倒退,准确地将麦子收进去。不远处,妻子豆丽平正忙着统计地亩数、收费和联系业务。“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每亩地60元的收割费,除去各项开支,一个麦收季能挣六七万元。”为农户们提供了方便的同时,唐聚敏、豆丽平这对“麦客”夫妻档也在追逐着自己的幸福梦。

  一路向北:25年逐梦前行

  说起夫妻两人做“麦客”的经历,还要从1996年说起。当时还没有收割机,当地大部分农户收麦子都是人工用镰刀收割,很少一部分用小型拖拉机放倒式收割,收割之后还要经过轧场、脱粒、扬场、晾晒等好几个环节才能把小麦收到家。

  “收麦是最苦最累的活。”唐聚敏说,那一年,他家种了8亩小麦,在打场脱粒时由于电线起火引起火灾导致颗粒无收。如何帮助乡亲们提高麦收效率、减少风险,成为唐聚敏的青春梦。后来,他和父亲买来全村第一台小麦收割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学开收割机,帮助乡亲收割小麦。

  1998年,唐聚敏和豆丽平结婚后,他们夫妻二人就组成“麦客”夫妻档,开始南下河南驻马店市,自南向北收割小麦。刚开始的几年,由于收割机少,农民们都是站在路边等候收割机,看到路过的收割机就招手拦住。所以唐聚敏夫妻也没有固定的收割线路,常常因为在外地收割时间过长而耽误了自家小麦的收割。

  随着对路线越来越熟悉,几年后,唐聚敏和河南当地的经纪人成了朋友,靠经纪人联系地块,慢慢就有了固定的线路。由于为人厚道,当地经纪人都愿意跟他合作。在这25个年头里,每次快到收割小麦的时候,经纪人都会一遍遍打电话催促唐聚敏去收小麦。

  “现在,我们和经纪人的关系比亲戚还亲,甚至农闲的时候他们会来我家里住上几天,那边的大爷大娘们都会把我们当子女一样照顾,让我们很感动。”唐聚敏说,“每年在河南麦收结束返程时,都是偷偷上路,再打电话道别,不然他们会把收割机装满当地的土特产。”

  岁月更迭:7台收割机见证时代变迁

  六月骄阳似火,豆丽平穿着防晒衣,戴着太阳帽,腰间别着一大瓶矿泉水。“这已是第七代了。”她拍拍面前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眼神像看老朋友般亲切。

  唐聚敏告诉记者,1996年,他家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后,平均每台收割机用3-5年就会更新换代。到今年新买的联合收割机,已经是第7台小麦收割机了,另外他还买了两台玉米收割机。“今年新买的这台‘大家伙’是200马力的,国家补贴了3万多元。新收割机有空调,封闭性好,作业时不再会有麦芒或灰尘,开起来既干净又凉爽。”

  “电控自动挡、操控性好、视野开阔……只需轻轻把握方向就可以了。操作起来方便又舒适。”唐聚敏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新车的各种“高科技”。“车上的智能终端不仅能定位,还能计算收割亩数,进行故障报警,先进实用。”他由衷地说,“就是这些机器,让俺家在致富路上快步前行。”

  “最初的收割机方向盘不灵活,打方向很费劲,像推个‘磨盘’,还容易跑偏,刹车也不好用,经常出毛病,一个麦季下来要坏好几次。那时候收割的速度非常慢,还容易掉麦子。”唐聚敏说,如今的联合收割机已经非常智能了,自动挡、液压方向盘、多功能操作台,还能一机多用,稍微改装后,小麦、谷子、大豆都可以收割。

  唐聚敏感慨地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先进的收割机研发出来,我会紧跟时代步伐,一路向前。”

  以车为家:麦客夫妻逐“麦”而行

  高速运转的车轮不停地吞进麦秆,伴随着“哗哗哗”的响声又搅成碎片状“吐”了出来。从车顶伸出一条卸粮筒,麦粒源源不断从机器中“流”出来。而麦田的主人,早开着电三轮车候在田边,悉数将麦粒接到车上。豆丽平站在地边,嘱咐前后的人注意安全。

  这是麦收时节最常见的场景之一。从河南驻马店开始,一路向北,今年从5月下旬至今,唐聚敏夫妻已收割了近2000亩麦田。

  “预计今年麦收季能收3000多亩,一亩麦子收60元。”唐聚敏掰着指头盘算着,除去油费、损耗等成本,预计今年麦收季的纯收入能达到7万元左右。

  出门在外,夫妻俩经常以车为家,吃住都守在收割机旁。“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忙活一天都顾不上好好吃一顿饭。晚上收割完了实在太累了,田间地头一躺就睡着了。”唐聚敏说。

  近两年虽然有疫情,但是他们麦客之旅还算顺利,各地都设置了农机绿色通道,一路走来没受到多大影响。当地相关部门还专门为农机手们准备了爱心大礼包,里面有麦收导视图、口罩、消毒液、药品等。“政府考虑很周到,绿豆汤都给送到了地头,很贴心。”唐聚敏说。

  虽然辛苦,唐聚敏对收入还比较满意。“我靠当‘麦客’起家,20多年来家里的收入基本都靠我们夫妻当‘麦客’挣得。这几年,家里新盖了二层小楼,买了小轿车。”唐聚敏夫妇有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还不错。唐聚敏说:“我和妻子要努力工作挣钱,供两个孩子上学,希望他们都能考上好的大学。”

  从南至北,逐“麦”而行。星空下,麦田边,无数个夜里,夫妻俩都是闻着小麦的清香入睡,这种明天有活儿干的日子让他们在夜里睡得无比踏实。

  “明年,我会多承包一些土地,发展规模化粮食种植。等攒够钱了,还打算在城区买楼房,把父母接过去,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夫妻俩开心地笑了,如夏日的阳光,灿烂夺目。(记者朱旭东)

4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