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日报记者凌厚祥 通讯员邹庭庭 晏欢欢报道:仲夏时节,瓜果飘香。日前,记者来到洞村乡南村村采访。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村里修了旅游公路,建起观光采摘园,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瓜果蔬菜,端上“生态碗”、吃起“旅游饭”。脱贫户黄水根高兴地告诉记者,在产业补助政策的帮助下,他种了80多亩西瓜,从最初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增长到现在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6000多元,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仅提高了生活水平,还让他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满足。
为巩固脱贫成果,洞村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严防返贫监测不松劲。该乡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将动态监测排查与基层党建网格相结合,推行“网格化+防返贫监测”,村党组织书记任总网格长、挂片村干部任网格片长、村小组长任网格员,做到“三必访”“四必报”“三跟进”动态监测。即对突发严重困难户随时访、对脱贫户每月访、对一般农户每季访,网格片长对动态监测、遇患有重大疾病人群、厌学辍学、在乡内企业务工发生重大事故等情况及时报,跟进纳入人员动态管理,跟进帮扶政策确保落实,跟进对虽遭遇重大疾病、重大事故灾害、家庭重大变故等特殊情况,但尚未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持续调度。随时关注、主动了解村内困难群众家庭生活情况,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以大数据共享平台为重点,及时动态掌握防返贫数据,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推送,推送完成及时摸排,摸排完成及时评定,整体工作形成闭环,确保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截至目前,该乡共筛查出监测预警数据43条,全部反馈村委及驻村工作队核实,暂无符合条件户纳入监测帮扶。开通洞村乡“小七热线”,在各村村务公开栏中公开咨询救助热线,服务热线均由职能部门业务科室接听,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解答,使线上线下“双网”齐下,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救助。
狠抓产业发展不动摇。打造苎麻、西瓜、甜瓜、蔬菜、水果5个千亩基地,投入140万元,用于提升产业基地内外基础设施及产业路。各村脱贫户、监测户以劳务入股、土地流转、参与管理等方式与各村产业建立利益联结,由“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取暖”。截至目前,该乡监测户2021年的人均纯收入为12087.09元,较上年增长14.6%。今年,该乡还新建1个农产品加工区,总用地面积22733平方米,打造集“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可提供就业岗位20个,人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年均创收5万元左右。打造金融服务加技术的“新高地”。针对有想法没技术、有技术没资金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积极对接,入户宣传引导,利用小额信贷、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激活群众手中的“沉睡资产”。目前,有35户监测户和脱贫户通过小额信贷发展了特色种养殖产业。利用就业发展长效格局,注重提高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残疾人作为优先保障对象,联合人社部门、乡内小微企业、乡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到该乡开展招聘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就业招聘3次,外出务工246人,第一批完成交通补贴申请42人。
走好群众路线不离心。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创业能手”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实现脱贫成果的“放大效应”,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让脱贫户们向榜样看齐,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决心。做好智力帮扶,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对脱贫户的产业发展现状,因户施策,“点对点”落实各项业务,全面提升脱贫户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通过扶思想、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等方式加大对群众的帮扶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发展能力。持续推动小额信贷的发放,压实小额信贷投放力度,有效增加乡村振兴金融供给,通过广泛宣传做到“愿贷尽贷”,切实解决困难群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相关机制和帮扶政策,支持群众发展专业产业和投资建设产业发展设施,让脱贫群众通过自己的勤劳奋斗再次实现致富。另外,乡党委政府助力滞销产品销售,联系解决销路,呼吁乡村干部大力销售滞销产品,联系帮扶单位输出受灾产品,将损失最小化,利益实现最大化。充分发挥晓康驿站的造血功能,通过制定管理机制,细化打分方法,让群众不只是停留在“想出力”“泛使劲”阶段,而能够“出对力”“使好劲”。充分利用村级光伏收入开发岗位,让脱贫群众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