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治理,“城中村”变“城中景”
本报讯 (记者李丰)“去年,政府出资为寨子修建了沥青路,村里的风貌大有改变。但最让她满意的,是在老旧房屋改造上,大家都有机会参与,为村里建言献策。”6月8日,贵阳市四方河村村民龙兴琴告诉记者。
去年11月,贵阳市正式启动农村“五治”工作,聚焦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个方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如今“城中村”变“城中景”,旧貌换新颜。
后巢乡位于贵阳市中心区南明区南部,全乡总人口9.4万余人。常住人口多、管理难度大,违建临建、垃圾死角多……与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存在着“痛点”。2021年起,后巢乡党委瞄准老旧房屋存量等问题,创新推广共建共治共享的五治模式,通过组织召开坝坝会、村委会、进村入户等方式,一方面宣传老寨子签约改造,控制违法建房;另一方面主动听取村民对政策的意见、建议,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五治’试点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龙兴琴告诉记者,过去,家里人口增加了,大家都会在自家楼上再建新屋。一开始村里规定不允许自建房时,不是很理解,后来慢慢理解了政策,并明白了自建房的危险。不仅如此,乡里的工作都会公示告知村民,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积极推行重大事务决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今年2月,后巢乡还举行了四方河村老寨子农村“五治”共建共治共享产业发展合作签约仪式。围绕打造贵阳城市中心特色村寨文化旅游新样板的发展定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 村委会 村民”的产业发展合作模式进行,共同开发四方河村老寨子优质旅游资源,着力建设集度假、消费、文娱、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城市中心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五治推进中,贵阳市南明区还积极引入“村干部 村民”工作机制,让村民和村干部面对面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村民们的内生动力,构建起干群一心,共创美好家园的新局面。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