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口6月9日电 题:海南坡鹿“云”上见面 科技赋能“护鹿”事业
记者 黄艺
伴随着动听的背景音乐,海南坡鹿或嬉戏玩耍,或在悠闲吃草……打开一家视频网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直播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大田保护区)的实时画面呈现在网友眼前。
航拍大田保护区内的海南坡鹿。 林士杰 摄海南坡鹿是特产于海南岛的热带珍稀鹿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大田保护区利用网络直播、红外线相机、无人机、GPS定位项圈等技术手段,助力坡鹿等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拉近坡鹿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南省东方市的大田保护区,相隔数十米的几只坡鹿一听有人声,便警惕地竖起耳朵,清澈的双眼看向来人,一会儿就轻快地跑开。大田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林业高级工程师符运南指向一只坡鹿脖子上的项圈说:“那就是GPS定位项圈!”
符运南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在海南岛山地外缘的广大丘陵平野、沿海台地等都有坡鹿分布。由于人类的盲目猎捕及生境不断萎缩,海南坡鹿一度锐减到濒临灭绝的26头。
1976年,大田保护区成立,通过开展海南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驯化繁育、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等措施,海南坡鹿得到了很大的保护和发展。目前该保护区内有海南坡鹿300多头。
“我们在保护区内设置物理围栏、造了十几处人工水池,种植坡鹿喜欢吃的草。”符运南称,在约2万亩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生境改造、巡护、反盗猎等,靠人力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
近年来,该保护区开展智慧化建设,为保护区科研监测、巡护管理提供多维数据支撑。
“比如通过红外线相机,可以拍到一些平时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的野生动物,有助科研人员了解其生活习性。利用 GPS定位项圈,科研人员也可以高效地收集海南坡鹿的活动轨迹。”大田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兽医师林贤梅表示,大田保护区通过引进无人机监测技术,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配备手持智能巡护终端、GPS项圈,布设红外相机等,形成了“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监测模式。
林贤梅坦言,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如GPS项圈的电池寿命有限,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会没电,成为一个短板。”她称,希望相关机构能开发出更有成效的产品,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赋能。
新技术也在海南坡鹿的科普教育方面助益良多,通过视频监控和网络直播,在保护区千里之外的网友可以一睹坡地“精灵”的风采。“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坡鹿,支持坡鹿的保护事业。”林贤梅说。
据介绍,目前,海南坡鹿的种群分布已由大田保护区迁移放养到邦溪保护区、文昌坡鹿保护站和猕猴岭保护站等地,海南坡鹿家族不断得到兴旺发展,大田保护区也因此成为了海南坡鹿科学研究、种源保护、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基地。(完)
【编辑: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