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地球第三极,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作为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它也被称为“亚洲水塔”,其身体健康状况如何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8日发布消息说,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对“亚洲水塔”失衡问题进行最新“体检”的结果显示,其失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固态水正在快速融化、液态水呈增加趋势;从空间上看,液态水增加主要是在北部内流区,南部外流区一些流域的液态水呈减少趋势。
这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中外众多参与合作研究的专家学者在论文中积极建言献策。
论文主要作者、“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TPE)联合主席、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指出,“亚洲水塔”失衡是第三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最新成果的发表,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管理、水安全战略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通过详细分析“亚洲水塔”失衡的原因认为,第三极气候快速变暖改变了“亚洲水塔”冰川等固态水和湖泊及河流等液态水的库存比例,同时,第三极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也改变了其库存水体的空间格局。
论文共同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研究员表示,西风的加强和印度季风的减弱导致青藏高原北部内流区的降水增多、南部外流区的降水减少。另一位论文共同作者、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托拜厄斯·博尔奇(Tobias Bolch)认为,总体而言,“亚洲水塔”北部内流区融化的固态水相对较少,但储存的液态水呈增加趋势;在亚洲水塔南部外流区,情形和北部内流区正好相反。
此次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亚洲水塔”失衡和下游区水供应与水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目前,“亚洲水塔”南部外流区的水供应呈减少趋势,但南部外流区下游区需水量急剧增加,因此,水的供需矛盾将日益严重。
论文共同作者、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沃尔特·伊梅泽尔(Walter Immerzeel)称,虽然“亚洲水塔”的水供应总量预计将增加,但南部外流区、如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水需求量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供水量的增加。在这种趋势下,恒河、印度河等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将变得更加重要。论文共同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朴世龙院士强调,“亚洲水塔”这个地区非常需要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此外,这项最新研究成果还提出“亚洲水塔”今后的研究方向,科学家们认为需要从观测、模拟、特殊过程、适应战略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帮助公众和社会应对“亚洲水塔”变化。
论文共同作者、TPE联合主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朗尼·汤普森(Lonnie Thompson)认为,未来需要在加强观测的基础上对水供应进行更准确的预测,以帮助该地区调整水资源管理的适应战略。论文共同作者、TPE联合主席、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教授表示,未来的优化预测需要在数据稀缺的地区建立系统的监测站点,也需要发展先进的大气-冰冻圈-水文耦合模型。(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