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清洁海湾 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葭沚码头,“船老大”赵章荣正搬运着一箱箱从“小蓝之家”免费兑换的矿泉水。赵章荣高兴地说,渔民通常将矿泉水作为淡水来源,一次出海常常要喝掉几十箱水。以前喝完后,瓶子就随手丢掉。现在两个空瓶能换一瓶水,空水瓶也要保管好带回来。除空塑料瓶,破渔网、鱼盆等也能置换矿泉水,这些举措可从源头上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产生。
6月8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山东环保基金会联合举办了2022“清洁美丽海湾,促进人海和谐”海洋净滩活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会上表示,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是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海湾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必须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正推动11个重点海湾(湾区)开展海洋垃圾专项清漂活动。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但部分近岸海湾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021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结果显示,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别占92.9%、75.9%和83.3%。
海洋塑料垃圾既是污染物也是资源。“国际市场对再生塑料的需求非常大,响应对海洋环保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头部企业承诺使用海洋废弃塑料替代原生塑料。但难点和痛点是,建立被国际客户认可的全生命周期认证追溯体系。”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海洋事业部总经理陈亚鹏说。
今年以来,台州在椒江区探索实施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项目,通过“陆防、闸截、滩净、船收”进行源头控制,并应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对收集到的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全流程溯源。比如用手机扫描一个环保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该手机壳用到的海洋塑料垃圾,是由台州大陈镇5名收集人员,于今年4月初在下大陈岛边滩收集的,上面还有5名收集人的合影,以及“捡、运、存、转运、再生、制造”各环节的详细信息。
“截至目前,20多家全球产业链头部企业、国际环保组织和科研高校达成合作,推动‘蓝色循环’项目的开展,该项目现已覆盖台州沿海5个县市区。”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专员潘芳芳说,通过国际碳汇市场的增值循环治理体系,在实现降碳的同时,让沿海村落的低收入村民、渔民、渔企和部分塑料加工企业通过碳交易增加收入,建立海洋治理、资源循环、数字改革、共同富裕“四位一体”的新型高效治理模式。
据统计,台州市“蓝色循环”项目试点3个月,共收集海洋垃圾1560吨,其中塑料垃圾1270吨,减少碳排放约5000吨。在该模式推广后,浙江省每年将回收海洋塑料垃圾18000吨,减少碳排放72000吨左右。
除了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治理外,各地还加强入海河流治理,管好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关键“闸口”。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肖永涛说,2020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结束后,山东省控以上的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2021年40个国控入海河流断面,历史性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逐年提升,黄河口、莱州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
“我省海洋生物物种、自然景观,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净滩行动,鼓励沿海各地探索建设海洋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肖永涛说。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