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支教老师口述”刷屏,拿什么回应他11年梳理出的“必答题”?

2022-06-08 10:04 成都商报电子版   刘星辰  阅读:391 

  “支教老师口述”刷屏,拿什么回应他11年梳理出的“必答题”?

  如何走进农村孩子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巩固而不是割裂与家乡的连接,这是侯长亮留给后来者的未竟之问。

  36岁的山村小学代课老师侯长亮,已经在偏远山村小学支教11年,他先后支教于广西河池、贵州毕节和云南昭通。“想去最缺老师的地方”,侯长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连日来,侯长亮的长篇口述引起了关注。

  多年的坚守,意味着侯长亮要克服种种超出常人想象的困难,同时也赋予侯长亮超出常人视野的角度,使他能够更加深刻而直观地发现一些问题:教材内容的“城市化”、学生辍学、捐赠“问题”、一些学生对乡村认同感缺失、乡村教师流失……离别之际,这些令侯长亮放心不下的问题,也正是他用11年时间为支教事业梳理出的“必答题”。

  所谓教材内容“城市化”,是指教材和试题多以“高楼、电脑、汽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博物馆……”为描述对象,这些内容容易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们感到陌生和隔阂。虽然这些内容可以当作鼓舞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动力,但也可能成为否定农村孩子生活场景的“证据”,而乡村认同感的流失,正是令侯长亮愁肠百结的话题。实际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无需针对农村孩子出版专门教材,只要适量增加一些田园风光场景足矣。

  构建乡村孩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可能是社会救助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当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大山就是成功援助的时候,不应忽略,改变乡村面貌的关键在教育,发展乡村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只有对故乡充满感情,才会将走出大山看作造福家乡的序曲,而不是当作一去不返的“逃离”。诚如侯长亮所说,农村孩子不大容易教出来,“不是因为他们傻,是农村出身往往会让他们自卑”。如何走进农村孩子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巩固而不是割裂与家乡的连接,这是侯长亮留给后来者的未竟之问。

  坚持了11年之后,侯长亮希望自己可以像一根火柴,能点燃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坚守山村三尺讲台。作为旁观者,更希望侯长亮这根“火柴”能够点亮更多“心灯”,并在薪火相传之中将这项伟大的事业进行到底。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编辑:刘星辰】

4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