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3日电 题:解人才之“渴”,这座县城有什么“秘笈”?
新华社记者王菲
“这个月底公司新建的科研楼就可以正式启用,为从上海、合肥等外地来的‘周末工程师’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科研场所。”安徽久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兵告诉记者,“疫情下,企业练好‘内功’才能危中寻机。眼下我们最渴求的就是科研技术人才。”
安徽久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此时正是麦黄杏熟的季节,阳光灿烂,微风徐来。在安徽萧县,企业家们一刻也闲不下来,他们一边做好厂区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一边忙于赶订单、找人才、抓科研。加快创新发展,抓住疫情下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变革机遇,成为不少企业家的共同话题。
“疫情对中小企业是一次严峻考验,化危为机的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安徽璜峪电磁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益告诉记者,“萧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区位优势、交通条件都不错,但是在县城,想要招聘高科技人才,一度是个难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价值链加快融合,跨区域间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柔性集聚和自由流动,让夏益找到了解决人才难题的“钥匙”。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先进材料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流动工作站……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萧县积极对接国内科研院校,搭建引才平台,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加大奖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灵活形式,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我们和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新材料新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教授和博士们一般是周末过来,周日下午赶回去。疫情期间,我们通过云会议、电话来商讨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一提起新材料、新技术,年近花甲的夏益兴奋得眼睛发亮。“高校就像一座科研宝库,教授和博士们最熟悉前沿科技,我们了解市场方向,双方正好优势互补!”
依山傍水,花木葱茏,一座座科研孵化楼错落有致,位于萧县主城区的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环境清幽。
“作为沪皖科创产业合作平台,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受上海张江创新策源地的辐射带动,探索品牌共享、平台共建、基金共育、合作共赢,打破区域壁垒,营造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服务中心主任董莉说,“通过改革破解人才难题,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先进材料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进行新材料的研发试验。(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疫情加速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我们与园区的其他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抱团发展,融入徐工集团的零部件供应链。”王德兵告诉记者,“我们联系上海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通过‘周末工程师’等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智造’升级。”
从互联互通到共建共享,区域一体化破壁清障,使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交流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走出“象牙塔”,走上生产一线,科技与产业相融合,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如今,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惠和她的科研团队也加入了“周末工程师”队伍。
“我们正计划和安徽璜峪电磁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瞄准新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张惠说,“作为高校科研人员,走入企业,与企业并肩合作,让我们更清楚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从而明确科研方向,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