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清华博士考协警”乌龙事件可以看出什么

2022-05-26 10:04 光明日报   孙静波  阅读:415 

  【新闻随笔】从“清华博士考协警”乌龙事件可以看出什么

  作者:王子墨

  【新闻随笔】

  近日网友爆料,有清华博士生报考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而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随后就开始了一波波反转:清华大学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长沙当地回应,当事人本科毕业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包括本次协警报考,也是用“清华博士”的名义填报。

  看来整件事就是个乌龙,一个由报考人员不诚实引发的舆论过山车。随着各方澄清到位,事件似乎告一段落,各方都可以“松一口气”,那些原有的秩序并没有被打破:名校博士并没有去考协警更没有落榜,那些学历预设、职业预设还依然存在。

  不过,这些预设恐怕也是摇摇晃晃了,谁敢保证下次不会真的出现类似情况呢?一些新闻或许可做注脚,这段时间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纷纷引进了一大批名校毕业生,北大博士、海归硕士也去当了城管……这些都引发了舆论的密集关注。

  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形或许有差异,戏剧性比“清华博士考协警”也稍微弱些,但不可否认舆论关注的逻辑都是类似的:名校毕业生,选择了意料之外的职业。

  无论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合理化解释这种现象——是人各有志、特殊热爱,还是地方引才有诚意——有一点是没法否认的:这些事件一定会成为热点,因为它们符合热点事件传播的基本属性——反常、新奇。

  这种阅读心理,是没法抹去的。这种就业观念,可以说是“传统”,如果尖锐些还可以说是“过时”,但这就是“现实”。没法想象如果去采访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会是新闻中讲述的“现实”吗?

  人们对于名校毕业的未来、职业理想的憧憬其实很固化,即实现一种稳定的预期,这也是人们努力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是为了一个远大而开阔的目标。如果这种“天道酬勤”的因果路径总是被打破,那也不难想象会雕刻出怎样的人生观。

  所以,即便“清华博士考协警”是个乌龙,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依然值得琢磨。本是相关单位自己审核的事务,却动用了不少的公共资源。人们在这种事上很纠结也很敏感,对一个不能相信、不愿相信又害怕相信的事,反反复复地确证,把一个几乎没有新闻价值的招考,变成了新闻的头条热点。

  关注这条新闻的,相信绝不只是名校的高学历毕业生。普通人关注“头部”人才的前途,也就是关注自己的前途;名校毕业生的去向,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去向。当顶着名校光环的毕业生,如“下凡”一般地到来,那自己又该去哪呢?

  最后的反转也很有意思,当事人是一位二本院校毕业生。那么二本院校毕业生考协警,就能完全心安理得地接受?别忘了,这是个学历要求低且无编制的岗位。相信每一位二本院校的毕业生,都会从新闻里读出自己的想法。

  仍然要说一句,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脚踏实地地选择职业道路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社会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来都有一些格外的期待,比如仰望星空、弄潮逐浪等等。从这场乌龙来看,这种期待依然还是存在的,社会还是应当努力去创造这样的空间。

  (作者:王子墨) 【编辑:孙静波】

4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