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5月23日电 题:祁连山下第一书记“专业户”
作者 李隽
在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干部去向栏里,秦海榛的名牌始终在“下乡”。
“他的名牌很少‘在岗’,已经‘下乡’三四年了。”23日秦海榛的同事介绍,现在他在八宝镇白杨沟村办公,是村里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今年36岁的秦海榛已经是第二次下乡驻村当“第一书记”了。本已结束三年的驻村任务的他,回单位上班不久,就开始了新一轮的驻村工作,考虑到其他同事年龄大了,也没有驻村经验,秦海榛就再次申请。
秦海榛回忆说,2018年,他被派到祁连县峨堡镇白石崖村当精准扶贫第一书记,第一次在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的场景,让他至今难忘。
图为秦海榛(右二)入户了解村民生产情况。(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一个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下派驻村书记,能帮我们创业致富吗?”“也就下来转转,晃上一两年,拍拍屁股就走了。”有村民们小声议论。
面对这样的局面,秦海榛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子丑寅卯,让村民看看。于是,他在村里遇到不懂的、不会的,就虚心向村民学习,同时发挥地域和村里人的优势,请教农牧方面的专家,发展高效养殖产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深思,秦海榛慢慢掌握了不少畜牧业知识以及市场行情,与村民探讨谋划发展畜牧业。
“那几年,村里养羊效益不是太好,我引导大家将传统养殖和高效养殖结合起来,冬春季在农舍补饲牛羊,有了足够的营养,才能缩短出栏期,不仅收益能提高,草场压力也会减轻。”秦海榛说,他的提议得到了村民支持,大家纷纷实施了半设施化的养殖,脱贫户巴英选加入后,2019年总收入达4.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是当年脱贫线的3倍。
同时他多次走访老党员、卸任老干部,摸透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召开村“两委”会议,全力整合村内各类项目资金,确定“低保 合作社 企业”发展模式,成立了白石崖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西宁购置商铺、统筹修建商贸楼等方式,使村集体经济走出低谷实现收益,到2021年白石崖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村子的发展有了起色,秦海榛逐渐成为村民最信任的人。“困难群众成功脱贫,村庄变成大家最喜爱的样子,大家也不说我是‘外来户’了。”秦海榛说。
2021年8月,秦海榛来到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成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白杨沟村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卓尔山下,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乘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东风”,白杨沟一跃成为青海省内闻名的“新农村”。
来到白杨沟村后,秦海榛干劲十足,根据实际与村“两委”确定了“变荒地为基地”发展路线,将多年前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实施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过省级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投入,借助村里拥有的海洋生物化石、丹霞地貌等自然资源,加上村里人石雕、根雕等手艺,打造儿童乐园,旅游文创研学基地,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秦海榛说,村民们都很支持项目建设,目前有十几个村民在建设工地务工,后续的项目也将优先吸纳本村村民。
村民宋继祥家里有7口人,妻子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们,全家就靠他一人养活。在得知村里发展旅游后他双手赞成:“之前我们每人有300元的分红,项目运转了,媳妇也可以在家门口干点啥,也能有收入,村经济好了我们的分红也能提高,那多好。”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结合现有农家院,鼓励村民开展民俗经营,通过村旅游协会的统一安排管理,让乡村旅游在规范中发展,让民众在发展中获利。(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