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广告抄袭接二连三 我们失去原创力了吗?

2022-05-24 10:04 成都商报   叶攀  阅读:239 

  遏制抄袭,要培育原创的土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奥迪“小满广告”被指抄袭之后,宝马的一则创意广告也被扒出涉嫌抄袭;与此同时,本田公司一款汽车广告创意被指盗用他人的人生经历,因在未经同意之下用作商业广告而致歉……

  几大汽车品牌纷纷因为广告片卷入抄袭争议,不免给人一种观感:广告界失去原创力了吗?

  当下更多聚焦在广告领域的抄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闻的“扎堆效应”,一个类型的新闻引发关注后,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其他类似的新闻就会扎堆出现,这会将平时里鲜有人关注的新闻推到聚光灯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倒逼问题解决。

  其实创意的抄袭,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告领域。只不过这次聚光灯下的主角恰好是它,抄袭在泛文化领域普遍存在。

  譬如自媒体时代,抄袭、洗稿几乎每天都在大量发生;我们平时看的一些热门综艺节目,创意源头可能来自于相关同类节目;部分影视剧的桥段,时不时也陷入融梗、抄袭争议;设计行业——从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到玩具设计、家具设计,山寨现象亦层出不穷。

  这时就有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因为抄袭泛滥,才导致原创力匮乏,还是因为原创力匮乏,才导致抄袭泛滥?

  其实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通过抄袭,就可以短平快地制造一个“创意”,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有些人自然不愿意殚精竭虑去搞充满未知风险的原创。同样的,假若原创的生存空间逼仄,也会有人走捷径,抄袭那些已经过市场考验的创意。

  由此可见,要提升原创力,就得从两方面着手:遏制抄袭,也要培育原创的土壤。

  抄袭的泛滥和肆无忌惮,折射的是抄袭的违法成本太低,维权成本太高。只要这一现状存在,在逐利心理的驱动下,就会有人选择抄袭。这就可能造成一个滑稽的局面:抄袭者无所畏惧,反而是被侵权的人因为维权的艰难望而却步,最终只能是吃了哑巴亏。

  加大抄袭行为的违法成本,前提是维权渠道必须畅通,维权成本必须降低。基于很多被抄袭者维权能力较弱,以及侵权现象普遍且分散的状况,不妨借助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公益化的维权组织的力量,负责证据的搜集和起诉的进行,让法治的力量充分彰显。只有每一个原创的创意都得到了充分保护,才能激发原创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相反,如果抄袭的收益高于原创,原创的动力就会衰竭,这对整个文化生态都会是巨大伤害。

  事实上,原创力能否蓬勃生长,还取决于生长的土壤。什么样的土壤适合原创力生长?自由的,宽松的。不要给予原创过度的限制和条条框框,不要畏惧新的事物、新的探索,因为与陈旧的路径相比,原创是未知的,也有更大的风险,要激发原创,还要给予原创试错空间,要包容原创的探索。

  奥迪广告引发的后续反响,或许可以借助舆论的效应,对抄袭者形成一定的震慑。可新闻效应一过,当热度散去,维权会变得容易吗?抄袭者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吗?只有当维权无须借助舆论的力量就能落到实处,原创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于理 【编辑:叶攀】

3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