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评职称、认定技能等级受双重天花板限制 职称杠杆如何撬动农民工文化技能双提升?

2022-05-20 09:54 工人日报    阅读:443 

  阅读提示

  随着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的改革,评职称和认定技能等级逐渐成为企业撬动农民工文化技能双提升的杠杆。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评职称和提升技能等级仍受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双重天花板限制。专家表示,促使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我以前在工地劳务队干活,打一天工挣一天钱,也没上升的通道,但现在评上了中级职称和一级建造师证,不仅收入涨了,职务也升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日前,重庆高速集团巨能川九公司龙水湖项目副经理朱令看着手中两本来之不易的证书,颇为感慨地说。

  近年来,随着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的改革,让不少农民工乘上了提档升级的快车,评职称和认定技能等级也逐渐成为企业撬动农民工文化技能双提升的杠杆。

  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评职称和提升技能等级仍受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双重天花板限制。为此,业界人士呼吁,职称评审、认定技能等级要立足岗位需求和职业属性,让他们用成绩写“论文”。

  从打工者到管理者

  今年31岁的朱令老家在重庆云阳县的大山里。2011年,朱令大专毕业后,到了云南一处私人建筑工地打工。此后,他通过社会招聘的途径进入了川九公司南北大道项目从事技术员工作。

  2015年5月,该项目部人事管理负责人告知朱令:农村户口也可以评职称,公司把职称分为4个档,根据职级月工资可补贴80~500元不等。

  “当时,评中级职称既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又要有相对突出的业绩,还需要发表论文。”朱令回忆,当时他的工作年限和业绩都符合要求,但发表论文让他打起了退堂鼓,“最终,在项目部和公司领导的鼓励、帮助下我才评上了中级职称”。

  朱令表示,评上中级职称后,虽然每个月收入只增加了200元,但却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坚定了他要在建筑工程领域干一份事业的决心。

  此后,朱令又搭上了该公司《加强建造师队伍培养制度》的快车,成功考取了建筑工程一级建造师证书。2019年6月,朱令晋升为龙水湖项目部副经理,实现了从打工者到管理者的蜕变。

  “评职称、考证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却让我的文化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朱令坦言,他的经历激励了不少农民工兄弟参与评职称、考证。

  截至目前,该公司有49名农村户口的员工评上了职称,其中,员级职称6人,助级职称26人,中级称职16人,高级职称1人;另有5人取得了一级建造师证,3人取得了二级建造师证,均享受了相关的职称待遇。

  受双重天花板限制

  记者注意到,尽管部分企业的农民工通过评职称、考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了蜕变,不少企业也将其作为撬动职工素质提升的杠杆,但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提档升级路上,深受没有渠道、老板不重视、要求较高等外部因素及观念落后、综合素质不高等自身原因的双重天花板限制。

  “我们也想评职称,但是不了解哪里有渠道。”今年36岁的农民工陈波坦陈,他在目前的劳务公司干了快十年,还是纯靠体力挣钱。

  陈波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他在网上看到了“农民工评上职称”的消息后,便跟老板提出了参评想法。“我们老板是农民工出身,对这些根本不懂,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加上我们学历不高,参评条件较为苛刻,所以就放弃了。”

  “我们吃的是力气饭,哪有活就往哪跑,没有固定的单位,大多数工友都不知道评职称是怎么回事,更别谈参评了。”在重庆一道路工程项目从事电工工作的廖树友说,“我今年49岁,初中都没毕业,但在工地上的同龄人中,已经算文化程度高的了,评职称我根本不敢想”。

  该项目劳务队的负责人周小安称,他所在的劳务公司一直鼓励农民工考证,也给他们提供参加职称评审的机会,但报名的寥寥无几。

  谈及农民工对评职称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时,周小安分析,首先是农民工的认识不够,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有活干、能挣钱就已经满足了;其次,评职称的要求让他们望而却步,现在工地上的农民工平均年龄都超过了50岁,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无力应付各类考试、写论文等。

  职称评审需回归岗位需求

  当前,提高农民工评职称、提升技能等级的积极性首先要为他们提供提档升级的土壤。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的技能专家、双高级技师蒋伟看来,短期内难以让农民工打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但外在的天花板可以通过健全制度、建立绿色通道等方式突破。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了解农民工‘升级’的难处。”蒋伟说,很多农民工在工地、企业干了大半辈子,就操作水平来说,他们达到了评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的要求,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理论知识欠缺,未能通过评定考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企业为他们开放“绿色通道”,建立以岗位需求、工作成绩为导向的职称、技能等级评审认定制度。

  在重庆气矿,通常情况下,从普通员工到高级技师需要20年的沉淀,成为企业专家所需的时间则更长。蒋伟因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并在技改创新方面建树颇多,加之得益于该公司推行的“以实干为导向,凭能力论英雄”评级体系,从而实现了“连级跳”,突破了工龄、学历限制。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公司把评级当成撬动职工文化、技能提升的杠杆,在认定职工技能等级时,立足岗位需求和职业属性,以业绩、贡献作为重要参考标准,鼓励他们参与各类竞赛,同时,对认定对象的论文评定,也多以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为主。

  还有专家表示,职称的关键在于“与职相称”,就是要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脱颖而出,其中也包括农民工,只有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促使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才能真正把人才评好、用好、管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彭光淑 丁会)

4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