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职工】用“匠心”为北斗卫星“导航”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回想起来,成红霞仍感到自豪。
成红霞是隶属于中国电子熊猫集团的南京三乐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器件研究所宇航产品室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卫星核心器件——空间行波管的研发工作。她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研制的数十支产品装备在北斗卫星上,不间断地为全球各地传送导航信号。不久前,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评“最美职工”。
今年36岁的成红霞,用娇小的身躯挑起科研攻关重担。她的笑容像一抹红霞,说起话来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初生牛犊不怕虎
2010年,成红霞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毕业,进入南京三乐集团工作,被分配到空间行波管课题组。
空间行波管被称为“真空电子器件最后的前沿”,是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核心器件,可输出大功率微波信号。“它就像一个信号的放大器,让几万公里高空外的卫星信号能够保质保真,实现卫星发出信号的放大和转发。”成红霞解释说。
当时,成红霞所在公司已经开发研制了一些应用在地面环境中的行波管产品,但还没有研发过应用在卫星空间领域的行波管产品。对于空间行波管研制,公司在技术力量和配套条件上较为缺乏,在理论设计和工艺方面基础薄弱。对于是否要投入空间行波管研制,还存在一些争议。产品研发过程不仅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还要投入庞大的资金,一旦开始就没有退路。为此,公司前前后后开了3次论证会,才下定决心。
“当初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成红霞说,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觉得心中有一团火,“不管多难,先干了再说,不干怎么知道行不行呢?”课题组的研发项目是国家需要的重点工程配套项目,研发出的产品可能会被应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每每想到这里,成红霞都感到充满动力。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成红霞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
“空间领域与地面截然不同,地面产品使用几年可以更换,但应用在卫星上的产品至少要有10年的寿命。”这就要求做出来的产品必须是长寿命、高可靠性的。
面对着技术难度要求极高的空间行波管,成红霞和团队不惧重重困难,以某波段空间行波管为技术突破点,夜以继日地攻关、设计、制作、试验,终于研发出了首支产品。
然而,产品交到用户手上,却出现了质量问题,这意味着之前的研发试验要推倒重来。 此时,已经过去6个月,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个月了。
“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做出来!”成红霞和团队不分昼夜地实验、计算、仿真、改进,终于在任务节点时间前交付产品。2013年,团队研制的首支S波段空间行波管成功交付。2015年7月这支行波管随北斗卫星发射升空,在轨开机、正常工作后,成红霞终于松了一口气。
产品取得阶段性成功,成红霞才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
2014年,成红霞和爱人已经订好了婚期,几次准备去拍婚纱照,都因工作一推再推,两人商量后决定推迟婚期。
瓶颈问题解决了,产品如期交到用户手上,公司在食堂为他们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婚礼虽然推迟了一年,幸福却加倍了。”回忆起来,成红霞满是甜蜜。“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成红霞很喜欢这句诗,她深爱着自己的深蓝色工作服,深爱着这份空间行波管研发事业。
上下同欲者胜
随着空间行波管研发的顺利推进,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扩大到如今的70余人,成红霞也逐渐从团队的学习和参与者,成长为领队人。
“上下同欲者胜”,回想这一路走来,她深感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一次,团队研发的产品在试验中出现故障,大家一时间束手无策,想到求助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专家。老专家虽已年过古稀,但二话不说,连夜坐火车奔赴试验现场,和大家一起查找故障原因,商讨解决对策。“这种精神,深深地鼓舞了团队里的年轻人。”
成为领队人后,成红霞仍吃住在集体宿舍,和大家打成一片。她想,要带好一个团队,必须要冲在前面。大家坚定目标,在共同攻关的过程中培养出患难与共的感情,相互支撑、相互鼓励,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成红霞的爱人和她是同事,她负责设计研发,他负责工艺生产。夫妻二人不仅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生活中也互相照顾。做产品研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段,连续通宵是常有的事。有时,成红霞加班,爱人就在办公室沙发上等她,给团队准备夜宵。
如今,成红霞团队已经总计交付北斗卫星用空间行波管几十只,其中多只产品长期在轨应用,工作稳定。
今年大年初二,成红霞就在实验室里忙碌起来了,她要带领团队开展更高频段通信卫星用空间行波管的研制。这几天,新产品研发又进入了关键阶段,成红霞没有时间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了。
黄洪涛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