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上海战疫录)专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疫情下的心理疏导“很被需要”

2022-05-05 10:05 中国新闻网   黄钰涵  阅读:452 

  中新网上海5月4日电 题:专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疫情下的心理疏导“很被需要”

  记者 李纯

  “自从这一次疫情之后,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我们很被需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近期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注重个人防护的同时,也愈加关注精神和心理的健康。

  陈俊曾于2008年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他表示,与大灾大难后的心理援助相比,疫情后的心理疏导却有很大不同。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与长期居家隔离,在担心被感染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不少市民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恐慌等负面情绪。陈俊指出,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源自其传染性疾病的本质,大家都想远离病毒、远离感染者,这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紧张关系。

  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陈俊认为,“靠谱的科普非常重要”。通过传播科学的声音,人们能够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知识。“让大家知道了,就不会焦虑和恐惧了,”他说,“因为焦虑和恐惧其实是源自未知。”

  除了知晓病毒特点,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社会舆论也应当营造一个更包容的氛围,让普通民众能够正视新冠肺炎。

  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状态进入了平台期:一方面,疫情期间始终没有停止对精神科患者的治疗;另一方面,派驻医生也要为处于集中隔离的阳性感染者提供心理援助。市一级的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都有精神卫生中心派驻的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师,除了照顾病患,“给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也是我们的一大任务”。

  2020年1月,陈俊参与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新冠疫情救治工作。彼时,他们就已针对医护人员和新冠感染者研发出一套心理筛查系统,通过临床常用的评估量表,筛查心理问题重点人群并予以干预。这套系统目前已升级至3.0版本并定名为“600号心理咽拭子”,在本轮上海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面向公众的心理咨询热线也没有断线。在众多来电中,最常见的诉求仍是针对新冠疫情、病毒的焦虑和恐惧。

  “在一般的应激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短暂的情绪波动问题,比如轻度的焦虑、恐惧或是抑郁,甚至是烦躁,脾气很大。”陈俊说,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轻微、短暂的,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慢慢平复下来。

  但也有少数心理症状较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需要接受精神科访谈、心理诊疗服务甚至是药物方面的治疗。

  例如此次疫情期间,一对夫妻均感染了新冠病毒,因为症状不同而被分开隔离。怀孕的妻子在定点医院顺利生产,但产后焦虑加重,水米不进。在方舱医院中的丈夫得知情况后,情绪一度非常激动。

  经过联合会诊,医护人员决定从改善妻子的状态入手,包括加强产后营养支持等,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为她提供方便。同时,方舱内的心理医生也为丈夫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并为夫妻二人建立了更通畅的联系渠道。随着妻子状态的改善和二人之间的交流,这对夫妻最终医好了“心病”。

  “这个例子挺特殊,也反映了疫情期间,一个患者绝对不是个案。”陈俊指出,新冠感染者一方面在遭受疾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也担心家人。

  “社会公众其实还是不太理解精神卫生,还是对这类疾病有很强的病耻感。”这位专家也认为,借着这次疫情,人们对精神科系统或许会有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新冠肺炎,更加理解新冠感染者,帮助康复者回归社会。

  对于心理疏导而言,此次疫情也是一次练兵和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单打独斗,多学科合作团队是种有效的模式。“内外科的同事负责患者身体的治疗,我们来负责患者心理的治疗,同时也照顾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陈俊说,如此模式今后应大力推广、平战结合,精神科医生要更多地参与到综合性、多学科的联络会诊工作中。(完) 【编辑:黄钰涵】

3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