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微信发布公告表示微信公众平台将显示用户发布内容时的IP属地,且用户暂时无法主动开启或关闭相关显示。此前一天,微博已全量开放“IP属地小尾巴”功能——在用户的评论内容以及个人主页等页面展示IP属地,境内账号展示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账号展示到国家(地区)。更早之前的4月中旬,今日头条、抖音、知乎、小红书等平台也纷纷上线类似的显示IP属地功能。
对于增加此项设置的原因,各个网络平台分别在公告中进行了说明。综合而言,都是为了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网络暴力、蹭流量等不良行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保障用户第一时间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权益。
自互联网诞生之时起,其实时性、自由性和无限容量等特点逐渐改变了信息获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而在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为少数不怀好意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人“通稿式”炮制谣言,“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有人以键盘为武器,动辄对人施以网络暴力;还有人每逢热点事件发生,就摆出“人在当地,谢邀”的姿态,用搬运的图片或剪辑拼凑成的视频试图赚取一波流量……
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当公众无法从混杂的信息中获得事情真相,被某些虚假舆论带偏价值观、激起负面情绪就在所难免,更不必说近年来不时出现的网络暴力或恶意造谣事件对当事人造成不少身心伤害,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此背景下,各大网络平台上线显示用户IP属地功能,其实颇具现实针对性。犹记得,2020年初,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多篇有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涉疫文章并引来不少网友转发,后经查实,这些文章都是为获得流量和广告收益编造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时身处江苏无锡且从未去过武汉。试想,如果当时就有IP属地这一“小尾巴”存在,那么相关文章或许难以兴起风浪。
IP属地从“不显示”到“显示”,是一个重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网络ID与网友现实身份之间的关联性,提高了网络发声的责任门槛,可以促使一部分网民在敲动键盘前更加慎重。
有意思的是,此番网络平台显示IP属地的动作,无意中让一些发布本地资讯的博主“翻车”,因为他们的IP属地和平时发布内容中的地区不一致。比如,“带你逛吃北京”的一些博主远在广东、湖南;“某某在欧洲”的博主实际在西南某省……有博主就此回应,部分平台内容是签约的运营公司代发。
客观而言,显示IP属地是维护网络环境相关工作的一环,它并不能消除网络上所有的不法行为,甚至使用不当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比如,有网友质疑显示所在地会引发地域歧视,也有人认为这会便利一些人借助虚拟IP从事不法活动……这些都需要网络平台通过后续优化和完善相关功能来解决,至于IP属地这一“小尾巴”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不妨让时间和实践来说话。
打造健康有序、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和互联网相关企业共同努力,需要全链条治理和监管,也需要所有网民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约束自身行为。“光明磊落”的用户越多,互联网健康有序的氛围就会越浓厚,留给不怀好意之人“发挥”的空间就会越小。
罗筱晓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