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别样风采,谛听细水微澜。体味文字美好,感悟生活本真。这里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书香驿站”。本期“卧龙走笔”刊登娄溪娟的约稿《青未了,情未了——读〈时间之书〉,品节气之美,立文化之信》。
写这篇感悟时恰逢谷雨,索性应个景,聊聊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皆能熟读成诵,但很多人对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深厚文化所知寥寥。余世存先生所著《时间之书》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配以老树先生的画作,更容易带我们一品古人的节气光阴。
这本书的自序《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写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
“在这方面,节气堪称中国文明的智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在知识下移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代,回到节气或时间本身,有利于人们反观自身的气节或精气神,有利于自我的生长,有利于人们在时间的长河或时间的幽暗中打捞更多的成果。知识大规模下移的一个问题,是使得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知识的压力和诱惑,人们迷失其中,但回到时间或节气应是在知识海洋中漂移的可靠坐标。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的粮食’;‘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古人尊重节气时辰,他们的节气光阴静然美好,春来拿桃花酿酒,夏日烹露水花露,入秋煮枯叶晚茶,冬日烧梅雪烈酒。这样的生活听起来近似梦话,却并不虚幻,就好似是一味药,能疗解烟火红尘里的繁喧,让越来越浮躁的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感知节气变迁的流年生活。
二十四节气,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精炼并且极富诗意的二十四个词语概括了春之美、夏之幽、秋之凉、冬之寂,并以二十四节气为生活的参照进行春耕秋收,夏盈冬藏,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经天纬地的伟大智慧,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它有严谨的科学品质、深邃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积淀。
数千年过去了,我们借助自然科学的力量,有了更加精细的安排、指导农耕的方法。虽然无需参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它却依旧充满生命力。往大了说,二十四节气呼应了先人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的思想,与阴阳五行等思想观念相融。贴身来讲,这一节气制度已零落于中国人的基因中。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就有青团吃,立夏未到就开始期待美味的粉蒸肉,“春捂秋冻”也成了每年换季时,母亲嘴边的唠叨……
如今,虽然二十四节气更多存在于日历中或是朋友圈的一幅图、一段文案中,但依然有不少人为了让它活起来,努力用新鲜的阐释和独特的表达去打开人们的文化想象,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场以“诗词歌赋+传统历法”为核心元素设计的倒计时,惊艳四座,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展现了流淌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和血脉,收获了全世界的五星好评,这是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的魅力。每年的谷雨亦是联合国中文日,这个日子的确定正是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中文,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登上世界语言学习热搜,正在成为全世界的热词。再看我们的“谷雨”读书会,以阅读鼓舞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提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昂扬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路。谷雨虽过,但窗外青未了,我们骨子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情未了。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华夏文明,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是国家历史发展中留下的“深深印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强大底蕴。
在匆匆的光阴里,虽有沧海遗珠,但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找回了老祖宗遗传的气节和风骨,更加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编入舞蹈,嵌入音乐,融入孩子们的文化课,沁入中国人的心田,让中华文化之花在世界舞台尽情绽放。
2022的春天已悄悄溜走,但谷雨茶香犹存,手边书香仍在,不妨沏一盏香茗,读一本好书,伴着茶香一品文化的意蕴,感受知识的力量,坚定该有的自信,带着春天播种的希望,充满阅读给予的能量,携手共克时艰。(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外侨民宗工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