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知识两头赚,如此吃相该有个说法了
罗筱晓
《工人日报》(2022年04月20日 05版)
近日,一封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邮件称,由于CNKI数据库(即中国知网)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元级别过于高昂,中科院将暂停续订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对此,中科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情况属实,未来将用其他数据库和文献传递方式替代保障科研需求。而知网在回应媒体时表示上述消息“不属实”。
中科院与知网相互矛盾的说法暂时难辨真假,但高校因知网收费过高退订的新闻已数次出现。比如,早在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曾因“涨价过高”宣布暂停使用CNKI数据库;2013年和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曾两次暂停续订知网,原因也是数据库价格连年大幅增长。
由企业100%持股的知网靠其拥有的学术资源获利本是一种市场行为,近年来为知识付费也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有意思的是,此番事件中,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对知网进行“讨伐”。显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2021年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起诉知网一度成为舆论热点——知网未经赵德馨同意擅自收录其100余篇论文并向下载者收费,且未向赵德馨支付稿酬。经法院审判,赵德馨胜诉并累计获赔70多万元。有记者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关于知网所属公司的民事判决书多达数百条,其中大多涉及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权属等侵权纠纷。
考虑到绝大多数作者都可能是“沉默者”,知网中数量众多的论文、报刊杂志文章往往是免费或是支付给报刊单位极低的版权费打包搜罗来的。得来不费功夫,转手还以版权的名义卖出高价,如此“借鸡生蛋”贩卖科研成果的手段玩得挺明白。相比于向高校和科研机构收取的高额数据库订阅费用,知网提供的服务并不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事实上,这一诞生已有20余年的网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者,对有科研需求的个人和单位来说,其往往不得不为前程和资源低头,一种恶性循环由此而生。尴尬的是,知网创建的初衷是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其初创阶段得到了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多方面的支持。
平心而论,知网的存在的确为文献检索提供了便利,其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回报,但前提是其文献来源要合法,相关回报要合理、适度。在我国版权法规日益完善的当下,知网从学术期刊、高校获取论文的方式已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而由无数人的科研成果组成的数据库产生的利益,在分配机制上也不能有失公平。
就此,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高校等应联合起来,跟包括知网在内的数据库运营者谈判,达成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献收录、数据库使用条约;也有人认为,学术电子资源既具有商品性又关乎国家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关乎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不应完全由市场运作,而要有相关政府部门参与监督和管理。
知网的问题是长时间形成的,解决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长期如此”不应被视为“本该如此”和天经地义。取消订阅知网数据库背后,颇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少数机构的用脚投票也显得势单力薄。所以,更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更长治久安的、更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去撼动知网在学术资源领域的“霸主”地位,而不是放任扯皮、翻脸、纠纷不时发生,然后便没了下文。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