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别让变质的“热搜”劝退热心的观众
当一部电影正在(包括即将)上映、一部电视剧正在播出时,你频繁在“热搜”中与这部作品以及相关话题“相遇”,那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乐意接受者,大概是演员的热心粉丝。对更多的普通观众来说,对“过度”信息抵触、反感应是再正常不过的。
影视作品的“热搜焦虑”已成为一种现象进入观察研究者的视野。
影视作品的“金句”“高光时刻”“花絮”等等之类,在社交媒体上有高曝光度、高点击量、高参与度,即是“热搜”。就本质而言,这是影视营销的方式之一。
在研究者的理论话语中,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用户,都成了传播节点,共同担负起制造、传播内容的职责。在这一生态中,影视作品要想更频繁地触达用户,热搜是重要途径之一。于是,视频平台和资本方很难不被热搜裹挟。
直白来说,热搜是一场合谋。票房、收视率是表面目标,逐利是内在驱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对热搜的执着与对效应的担忧,很难形成良性生态,焦虑就难免了。
如果影视作品的资方、创作方、演员到播出平台、宣传发行机构都过于看重热搜,本末倒置的事情就会发生,导致从剧本创作、拍摄这些环节就会考虑能否产生“金句”、是否有“高光时刻”,诸如此类。媒介平台如新浪微博,则乐于推波助澜,也可从中分一杯羹。
我赞同这一说法,热搜应该是优秀创作的结果,而不是优秀创作的原动力。也正是基于此,热搜也是有所区隔,产生正面效应的应该是影视作品本身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把握好了“度”,不猎奇、不狗血、不煽情。
300多次热搜,58万人打分,19亿次播放量……今年初开播的电视剧《开端》,热搜和话题度居高不下。有意思的是,大结局时更是“爆”上热搜第一。不过话题则是#开端烂尾#,话题阅读量超过6亿。
正面案例以电视剧《人世间》来举例。作品在创作之初没有把热搜与“金句”作为创作原动力,而是把脚扎到泥土里,实实在在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最后成就了作品,这样才成就了热搜。
不妨再举个反面案例。某部体育剧,在北京冬奥会开幕次日播出。正值短道速滑运动大热,剧中一个名为唐剑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被劝退,宣传方就做了一次“擦边球”之举,安排热搜的时候特意强调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唐剑被劝退”。话题出现在热搜榜上,网友点进去却发现是电视剧的剧情。舆论一时哗然,批评、谴责之声四起。明明是想吸引大众观剧,观众却被热搜“劝退”了,可谓得不偿失。
影视项目宣传从上至下形成了“唯热搜论”的营销模式。实则,影视作品最应该讨论的是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思想、价值、立场、情绪等,细究热搜榜上的不少话题是变质的,是离开作品在讨论与互动。所以,需要跳出“热搜即热度”的思维定式,毕竟“热搜”不是灵药,变质就成了毒药。
一个成长中、庞大的影视工业,最关键的还是内容创作、表演创作,这是根源、是灵魂、是活水之源。热搜不值得焦虑,也无须过度解读,还是应该坚持回归生活本身、遵循艺术规律,相信那些满心真诚的创作者,以及有着审美鉴别能力的观众。 【编辑: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