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300名医护跨“粤”守“沪”:保证检测能力 是我们支援的意义
中新网广州4月15日电 题:300名医护跨“粤”守“沪”:保证检测能力 是我们支援的意义
中新网记者 蔡敏婕
“在上海抗疫时,每天核酸检测的工作量都比较大。现在有分两班和三班倒,不同支援点每天接收的标本数量不一致,几乎每天都在做工作调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副主任技师马将军说到,“我们在进行自我调节,基本可以适应这边的核酸检测工作。”
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广东省派出300名医护人员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这支队伍的队员平均年龄34岁。
抵沪次日,上海正好启动新一轮全市范围核酸筛查。“我们来得正逢其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介绍,截至4月12日24时,这支来自广东的核酸检测队共完成检测138.8万管,累计1227万人次,为上千万上海市民提供了准确的检测结果。
300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酒店,队员们都各自在房,不随便走动聚集。由于大家出来都很匆忙,生活用品没有带齐或突然的各种不适需要用药,只要在群上叫一声,便会有很多个声音回应,民生问题得以解决。而交接方式也是很特别的无接触交接,放在房间门口的桌子上自行拿走。
肇庆市怀集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周露在工作 肇庆市卫健局 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明凯华曾经支援过境外,对气膜实验室比较熟悉,也是这次支援上海广州队的队长。“时间紧,任务重。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跟队员们强调一定注意生物安全,保护好自己。在工作的时候,遇到疑似病例一定要标注,准备双试剂复查,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明凯华说:“保证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这才是我们支援的意义。”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钟观清主要负责核酸的加样和提取。她表示,由于工作不停重复,手套摩擦容易破损,所以要求手套要厚些,有些实验室有提供手套,但是比较薄,医疗队随行带了一些外科手套,他们计划着用。而在日常生活上,钟观清说:“当地给我们安排了单人间的住处,酒店的员工和援护人员全是闭环管理,日常生活所需都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
“仓内的工作是非常充实的,基本没有空闲,整体来说工作还是挺顺利的,但是标本量非常大,在工作中需要格外小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常规病理技术组长黄马燕表示虽然条件比较艰难,但是仍然会保持乐观积极心态,配合当地机构的工作,按照防护标准及操作规范完成任务。
“上海是一座2500万人口大市,标本量多可想而知,且大多数是高风险区送来的标本,在扩增区顶着不少压力审读结果和研判核酸扩增曲线,工作全过程我始终谨记:‘专心细致,不漏一阳’,同时双人审核。”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赖玉玲称,由于人手不足,从4日至8日,他们连续上了五个夜班,加班加点保证核酸检测的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吴齐正在工作 珠海市卫健局供图如果没有到上海支援抗疫工作,这个时候,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吴齐和李小冰应该在家休息。接到驰援上海的任务之前,他们已经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凤凰病区闭环工作了2个月,准备于4月7日结束在酒店的隔离健康管理就回家。
在上海到岗熟悉工作环境和各项流程后,李小冰被分配至点样区工作,负责把提取出来的核酸片段加到扩增试剂板里,需要穿防护服一直到下班;吴齐在扩增区工作,负责提取产物的扩增和结果分析,是整个检测的最后两个环节,需要一直站着上班。
李小冰说:“我们住的酒店离实验室大概有40分钟的路程,因为要提前交接班,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从酒店出发。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开始工作前我们都不敢吃太多东西和喝太多水,尽可能保证数小时不吃不喝不拉。”
“有时候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酒店休息,看着窗外的夜色,会想起家人。”此时,吴齐会拿起手机与在珠海的妻子视频聊天,家长里短在这个时候显得尤其珍贵。吴齐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我就是换了一个城市干活,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上海的疫情尽快控制住。”(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