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湖南怀化村民40年育良种推良法 为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

2022-04-16 10:01 中国新闻网   房家梁  阅读:431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怀化4月15日电(杨娟 付敬懿)4月15日,湖南怀化市鹤城区坨院街道梨头园村一块旱地实验田里,村民谌锡翻地、除草后,每隔20厘米挖开一个小土坑,随后将自己选育的稻种播撒到土坑里,并盖上一层柴火灰。

  今年72岁的谌锡是鹤城区梨头园村村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培育旱稻品种与技术推广,其研发的水旱两用旱稻的种植方法和再生稻培育方法创新了传统水稻栽培技术,已在湖南省内外10多个县市区推广,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

  “旱稻种植比传统种水稻适应范围更广,而且省时、省力、环保,能让更多农民朋友种好田、多产粮,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谌锡说,他多年来不断研究改良旱稻品种,也是想为维护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谌锡在自家旱地实验田里翻地除草。 杨娟 摄 谌锡在自家旱地实验田里翻地除草。 杨娟 摄

  40年失败了无数次,最终研发出旱稻种植法

  1950年,谌锡出生于怀化溆浦县横板桥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农村长大的他对种田有特殊的情感。“那个年代的粮食就是稻米,但是水稻种植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就会大面积减产,大家经常饿肚子,这让他萌发了改良水稻品种的想法。”

  20世纪80年代,谌锡开始专注水稻旱种高产新模式研发,并将自家两亩稻田作为试验田。“刚开始,我主要想怎样减少水稻种植工序,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所以我从育种入手,缩短稻种培育时长,并在水田里首先试种。”由于技术不成熟,当年试验的水稻亩产还不到400公斤,且水稻颗粒小、不饱满,低于传统水稻栽培下的平均亩产量。

  首次试验未成功,但谌锡并不气馁。之后,他不断向当地种粮大户取经,探索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一系列原理。在稻谷抽穗期,他甚至蹲在田边近距离观察生长过程。为扩大种植范围,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还自学了许多旱稻育种方面的书籍,逐渐成了一个“土专家”。

  经过反复尝试和摸索,谌锡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并把技术应用到旱稻种植上。2006年,他在自家旱地里惊奇地发现,一根稻苗竟长出了四支稻穗。“我把它命名为晶交更优2058超级高产稻,当年亩产达到了600公斤。”

  虽然这次培育的稻种在自家旱地试验成功,但一遇到灾害天气,或是在土壤贫瘠的旱地播种,就又会出现倒伏减产、病虫害多等情况。这让谌锡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高产、适应性又强的稻种?

谌锡研发培育的旱稻样品。 杨娟 摄 谌锡研发培育的旱稻样品。 杨娟 摄

  “野生稻具有耐旱、耐寒和抗病虫害、抗倒伏力强的优势,与它杂交培育新品种就会有这种功效。”此后,谌锡先后到湖北、海南、四川等地寻找野生稻,但每次育种试验后,都达不到理想效果。

  2011年,谌锡在四川甘孜州山地的一处路边,无意中发现了一株生长良好的野生稻,让他喜出望外。“在自然环境这么贫瘠的地方都能生长,这不正是我要找的野生稻吗!”

  回来后,谌锡将这株野生稻与之前培育的高产稻杂交,并且不断改良、试验,终于培育出了新的品种。这种新品种种在旱地不需要育秧和移栽,能节省劳动成本,而且抗旱性强,经过试种亩产可达到500至600公斤。

  目前,谌锡研发改良的稻种品种达30多个,并摸索出水旱两用的旱稻种植方法,以及再生稻培育方法。2021年12月,他申请的这两项种植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加大品种研发推广,惠及省内外众多农民

  在旱稻种植方法逐渐成熟后,近年来谌锡积极向周边农户传授推广相关技术。

  “怀化山地多,水稻种植面积有限,这种水旱两用的旱稻种植方法可以减弱自然条件的限制,适应范围广。”谌锡说,旱稻种植方法不仅减少了工序,而且施肥打药少,因而更加环保,产出的稻米优质可口。

  溆浦县大江口镇村民邓中堂家里有3亩水稻田,过去每到旱季时,总要为抽水灌溉发愁。今年,他在谌锡的指导帮助下,把3亩水稻改种了旱稻,前不久完成了旱稻播种。“旱稻种植节省一半以上劳动时间,田间管理也简单,生产成本低,明年会向周边村民推广种植。”邓中堂说。

  边实践边学习,每次与农民打交道成为谌锡积累经验的重要来源。“在田间地头发现新的收获,每次实验后,我都会保存样品,作为研究材料。”他说,科研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摸索,才能提高品种的抗性和广适性。

谌锡与他培育的旱稻品种。 受访者 供图 谌锡与他培育的旱稻品种。 受访者 供图

  随着谌锡种旱稻的消息越传越广,许多种粮户和企业慕名而来,范围覆盖甘肃、陕西、湖北等地的10多个县市区。湖北武汉一家种业公司负责人陈伯林在网络上了解到谌锡种旱稻的事迹后,主动联系并试种了2亩旱稻。“谌锡老爷子研发的稻谷品种有市场前景和价值,公司还将在海南扩大试种规模。”

  试验田边,谌锡打开手机展示了他的旱稻新品种。视频中,只见金灿灿的稻穗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禾苗将近成年人那么高。“这种品种亩产可达到700多公斤,如果进一步完善技术,有望超过1000公斤。”

  谌锡说,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地形等方面差别大,旱稻种植方法能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技术进一步稳定成熟后,在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山地都可以大面积推广。

  虽已年过七旬,谌锡仍没有停止研发的脚步。“争取旱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还能够再超过一点,为了这个目标,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研究。”(完)

【编辑:房家梁】
1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