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别样风采,谛听细水微澜。体味文字美好,感悟生活本真。这里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书香驿站”。本期“卧龙走笔”刊登肖峰的文章《重走知青路 再游大坝里》。
3月的遂川,春风和煦,风中还带着甜丝丝的香味,正是春游的好时节。
感谢单位同事的信任,选举我任机关工会主席。于是,我便在大好的春光里,着手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考虑到疫情原因,太远的地方也不便去,太近的地方大家往往利用周末时间去过。正在苦恼的时候,突然回想起10多年前曾经去过的大坝里林场。
大坝里林场是一块“飞地”,也叫插花山,虽然是遂川县的土地,却在井冈山市的范围内。上世纪60年代,200多位知青,肩扛手提,带着简单的行李,步行90多公里,来到了山高林密的大坝里,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完全用人力开拓建设了26000多亩的大坝里林场,还在悬崖上修建了一条26公里的挂壁公路。
1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大坝里,是在一个秋天的午后。当时的挂壁公路,还没有硬化,全是沙石路,坐在车上看着两边的悬崖,心便跳到了嗓子眼,一身的冷汗湿透了秋衣。到了林场,冷冷清清的,房子也很破旧,手机没有信号,到了晚上用电都没有保障。山下30多度的气温,山上才18度,幸亏提前带了厚衣服,才避免了一场感冒。
当我提出此次春游目的地后,同事们踊跃报名,有些人是没有去过所以想去;更多的人,是曾经去过了,现在还想去。
确定好目的地和出发日期后,工作不再枯燥了,时间似乎也过得更快了。转眼就到了出发的日子,大家坐上大巴,一路的欢声笑语,沿着G220前行。到了井冈山市的黄坳加油站,大巴车左拐进了乡村道路,速度也慢了下来。一会儿,一个幽深的隧道出现在眼前,隧道狭窄,刚好勉勉强强通过一辆大巴车。隧道是顺着山势挖的,与高速路上的隧道比,只能算是简易原装版,幸好司机技术不错,才能顺利让大巴车通过。公路的左侧是一条小河,河水呈浅蓝色,清澈见底,不时还能看到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河对面则是百米高的陡峭山崖,崖壁上长着一些杂草,偶尔也有一些珍稀的中草药。如今的山路已经全部硬化,不再是以前的沙石路,但看着挂壁公路的外侧悬崖,还是提心吊胆。路窄弯多,司机一路小心翼翼,我只能看着无边的绿色,转移注意力。
到了知青路的起点,一下车,一股清洌香甜的空气便扑入鼻腔,给久在城市的我们洗了个肺。拿好简易的登山杖,同事们热情高涨,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开始登山了。现在的知青路,仅是当年知青们走过的一小段山路,全程大概3公里,但山高路陡,用时大概要1.5个小时。路很窄,不到1米宽,两边是茂密的竹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的袁鹰先生写的《井冈翠竹》,“那一座座高耸的山从山脚到山腰,生长着密集而无比苍翠的毛竹,铺天盖地,葳蕤绵延,芊芊绵绵……”
再往上走,海拔已经到了1200多米。山路两侧的次原始森林更为茂密,小路上铺陈着湿润厚实的枯叶,不时有大块的石头上,长满了青亮的苔藓。踩上去柔软清凉,脚底有鲜明的触感。不知名的鸟鸣声,将山林衬托得更为幽静。走到山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高山茶园,还可以看到远处的林场办公楼。红瓦白墙绿背景,搭配起来非常漂亮。步入茶园,脚下是一层厚厚的苔藓,踩上去就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那厚厚的苔藓,开着星星点点的黄色的小花朵,开得正热烈,正如袁枚先生写的那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充满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那爱美的小姑娘,便三三两两地坐在苔藓中拍照,把那片茶园衬托得更美了。
茶园里的茶树,看上去不高,也不甚粗壮,但树干上有一层显示沧桑历史的淡蓝色地衣。有的茶树上,长满了长长的、灰绿色的“胡须”,那是学名叫“长松萝”的一种寄生植物。这种“长松萝”的生长需要高海拔,空气湿润、洁净等条件,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在海拔1300多米的大坝里林场出现,足以证明此处空气非常湿润、洁净。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今年新长出的茶叶不多,一点点的小芽尖,“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躲在老叶下。茶园出产的玉指茶,香味浓而耐泡,含有极高的茶多酚和矿物质,是遂川这个茶乡的顶尖茶叶,产量不高,但售价极高,也是大坝里林场的主要收入之一。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叮叮咚咚地唱着欢快的小曲,从茶园中蜿蜒穿过。沿着小溪顺流而下,耳边是溪水的叮咚声,眼中是满眼的苍翠,鼻腔里是香甜湿润的空气,人便有点迷离起来了,隐约之间便有点微醺的感觉。忽然之间,耳边传来激越的、有如千军万马的奔腾声,移步转角,一挂瀑布层层叠叠、奔腾而下,泉水奋不顾身,从山顶一跃而下,撞击到山石后,化为一颗颗白珍珠和水汽,继续“大珠小珠落玉盘”奔向下方水潭。
从瀑布穿过茶园返回场区,新建的橡胶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让人耳目一新;修旧如旧的知青楼,书写着“把青春献给祖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满满的手机和Wifi信号,与10多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听林场负责人介绍说,现在林业体制改革,林场已改成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就是保护森林。经过林场职工干部大会讨论,林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了大批的省内外游客到此开展生态游和研学游。
返程路上,我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大坝里林场在想——
50多年前,知青们将汗水洒满了26000多亩的大坝里林场,将大坝里变得郁郁葱葱;50多年后,新林业人坚守着这片土地,为我们保护这片绿。不管是知青们,还是新林业人,都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井冈山翠竹。(作者系遂川县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