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信”
■本报记者 孙伟帅
清明节前夕,一个帖子在网上流传开来:“清明将至,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拟于清明期间为公众提供线上祭扫、代祭扫服务及‘云观展’……”
看到消息,在某网络社交平台“蹲守”了几天的网友,撤下了自己寻找上海网友帮忙送信、送花的求助帖,马上转场至龙华烈士陵园的祭扫网页,“寄”出了写给陈延年、陈乔年的信。
许多人都不曾想到,给牺牲的英烈写一封信——这样传统、古老的形式,竟成为当今年轻人在清明节祭奠英烈流行方式之一。在信中,他们将涌动心中的敬仰和思念倾诉于笔端,将深沉的告慰作为最长情的表白。
一位网友在微博热门话题“永远记住你”下这样回复:“有些人坐火车就能见到,有些人需要坐时光机才能见到。这些信,便是‘时光机’。”
从一封封跨越时空的“信”中,我们看到了让人动容的故事,感受到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隔着时空无声对望,相信此刻我们彼此心灵相通”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安徽合肥延乔路,这两个相距500公里的地标,在2021年清明节出现了极其相似的一幕——
龙华烈士陵园里,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的纪念碑旁摆满了鲜花和手写的卡片;合肥延乔路的路牌下,鲜花已经多到需要绑在周围的路标杆上。
那些卡片上,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负责人告诉他,来这里工作很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没想到,一部红色主旋律电视剧会在当代年轻人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陈延年和陈乔年竟能跨越百年时空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偶像。
缅怀自2021年清明始,在7月达到高峰。纪念的花海中,一封署名为“一学生”的信,引起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注意。
“哥哥,实在惭愧,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中,我才知道了你们。你们在赴刑场的路上,目光坚定如铁,用笑容告诉后来人:不要为我们难过,我们的鲜血与牺牲定会唤醒更多人,最终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这封短短的信,触动了陵园工作人员。清明节一过,他们便开始在网络上寻找“一学生”。很长一段时间过去,这封信的主人到底是谁依然成谜,但信件内容在网络上引起许多90后、00后的共鸣。特别是信件抬头的一声“哥哥”,让百年时空在信纸上、在墓碑前重合:“隔着时空无声对望,相信此刻我们彼此心灵相通。”
与此同时,一封封致敬百年前“同龄人”的信,从全国各地寄往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一束束盛开的向日葵也带着不同的地址,被合肥的外卖小哥送往了延乔路。
“来自新中国的新青年”“21世纪新青年”……这一个个匿名的落款,饱含着新一代年轻人对革命烈士的崇敬。跨越百年,信里那夹在落款中的“新”与“美好”,正是陈延年与陈乔年所处之“觉醒年代”的最好续集。
无独有偶。一封封从不同地方寄来的信件,抵达同一个目的地:广州银河烈士陵园的“文总”六烈士墓前。
1933年4月,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成立。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领导的广州“文总”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救国主张。1934年1月底,他们被国民党统治当局逮捕,同年8月1日,各自遭到逮捕,被杀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被称为“文总”六烈士。
广州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纷纷当起了“信使”。每天,他们从邮政人员手中接过信件,然后对着烈士墓碑恭敬地鞠三个躬,再将塑封好的信件,一封封轻轻放在墓前。
那天,一位工作人员动情地将一封来信读给烈士们听:“你们中,最年长的27岁,最小的仅19岁。我和你们年龄相仿,我时常想,如果我身在那个年代,会不会和你们一样勇敢,会不会和你们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2021年清明节这天,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陆炜聪,主动申请到广州银河烈士陵园做志愿者。他说:“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我入党宣誓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如今站在同样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重温了一遍入党誓词。”
1500公里外的上海,一位专程从广州赶来的女学生,正在轻声地将自己的信读给陈延年、陈乔年听:“当我走出地铁站,抬头看到您的照片出现在最繁华街道的大屏上,您微笑着看这一切,我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得让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在战场上都是个顶个的英雄”
夕阳下,一支钢笔正有力地在信纸上书写着。
“他负伤了,血涌了出来。”写到此处,紧握钢笔的手似乎犹豫了,手的主人——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明忠摘下老花镜,揉揉太阳穴,望向窗外。片刻后,他还是决定把那场战斗的惨烈写给战友的后代。
今年清明节前,张明忠把7封信郑重地交给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龙郁林。这7封信,是他写给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战友们的亲属后代的,每一封信里都详细记录了他记忆里关于战友的一切。
“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牺牲战友的亲属。”张明忠叮嘱龙郁林。
这是这名老兵第8次在清明节前寄出这样的信。201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5周年,看着电视里播出的文献片,张明忠萌生了“整理回忆”的想法。
“他肚子被敌人打破,强行把裤腰带扎紧,继续战斗。那时,战场上像他这样的志愿军不计其数。”这是张明忠写给四川内江一位战友亲属的内容。写到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张明忠的手止不住地颤抖。对这位在战场上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老兵来说,回忆当年战斗的残酷,无疑是再一次揭开那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
“怎么会不痛呢?可是我得让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在战场上都是个顶个的英雄!”张明忠激动地说,“其实,我更想通过写信告诉我的那些战友们,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借助这些信,老兵张明忠又一次和老战友们“回到”抗美援朝战场。一封封写给牺牲战友亲属的信,就像是一部部承载着血与火的英烈传记,总会在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通过退役军人服务站寄出。
山东、广东、安徽、河北……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牺牲战友的亲属,因为张明忠的信知晓了亲人的青春与热血,那些无法被世人一一知晓的名字,因为张明忠的信又一次闪耀着英雄的光辉。
一封,两封,三封……8年里,张明忠已经寄出了15封这样的信件。这个清明节,当年轻的龙郁林接过这沉甸甸的7封信,他觉得自己手中“承托着志愿军烈士们轰轰烈烈的一生”。
在康西瓦烈士陵园,女军医吴佳也和龙郁林一样,替一位老兵送信。
写信的老兵是吴佳的父亲吴永强。60多年前,吴永强在雪域边关的一场激烈战斗中失去双手双腿。带着牺牲战友的嘱托,吴永强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女儿吴佳的印象里,父亲很坚强,坚持康复训练,坚持自己穿衣吃饭,并且练出了“一手”好字。
今年,带着父亲亲手写好的信,吴佳到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替父亲探望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友。
“我是你们当年的吴排长,今天咱们的女儿又有机会看望战友们了……”墓碑前,吴佳读着父亲写给牺牲战友的信,泣不成声。
读完信,吴佳接通了父亲的视频。镜头里,精神矍铄的吴永强向战友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镜头外,满脸泪痕的吴佳也庄严举起了右手。
“我想告诉你,你飞过的天空,真美”
“轰——”停机坪上传来令人心跳加速的轰鸣。紧接着,一架歼-15战机如同一支银箭直冲云霄。
座舱里,海军航空大学某训练团飞行学员杨臻和带飞教官王勇,一同感受着“飞鲨”战机的澎湃力,俯瞰海天的壮观景象。
回到宿舍,杨臻擦了把脸,坐在书桌前,打开日记本。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我一直很想去杭州看看你。但是我们的训练任务很重,所以就写封信给你。你的壮举让我明白,只有懂得责任和使命的人才能临危不惧。你看,如今我们已经挺进深蓝,我想告诉你,你飞过的天空,真美。”
杨臻的这封信,是写给“海空卫士”王伟的。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约7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战斗机相撞……
从那一天起,王伟,这个英雄的名字,成为铭刻在人们心中的又一座丰碑。
每年清明节,在浙江杭州王伟烈士的纪念碑下,总会摆满从全国各地送来的鲜花。最近两年,他的墓碑前,还出现了歼-15战机、航母辽宁舰的模型,以及各种各样中国先进战机的照片。
2021年清明节前夕,王伟烈士牺牲2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前,一封长信静静躺在花丛中。“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过去未曾缺过,现在不缺,未来也绝不会缺。”很快,信中的这句话登上了热搜。人们好奇,这封用“上海交通大学”信笺写的信到底出于何处。
一张身着浪花白、向王伟烈士纪念碑庄严敬礼的背影照,很快回答了人们的疑惑。他就是写信的人,曾服役于海军某部的大学生章原。
王伟牺牲的那一年,章原刚刚2岁。生长在新疆库尔勒的他,自己也没想到孩童时代的一位烈士将和自己产生怎样的联系。若干年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章原,参军入伍当了海军。
章原还记得,那一晚他和班长一起站岗。望着满天繁星,班长告诉他:曾经有一架编号为“81192”的战机,就是从眼前的这条跑道起飞,去拦截美军军机。那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天起,每次路过那条跑道,章原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在梦中,他甚至看到了“81192”安全返航……
服役期满后,章原回到大学继续读书。每次打开衣柜,看着那身叠得整整齐齐的白色军装,章原总觉得“还有一件事没有做,却应该做”。
终于,2021年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章原从上海赶到杭州,又一次穿上“浪花白”,笔挺地站在杭州东北郊的安贤陵园里。他的身旁,一尊“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全身铜像傲然挺立。
20年后,两代军人隔空相见。
20岁那年,王伟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希望加入党组织,绝不是为了捞点政治资本,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我只想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如今,与当时的王伟年纪相仿的章原在信的开头这样称呼他——“亲爱的王伟同志”。这是共产党人之间最亲切的称呼。信中,章原向王伟诉说了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信的最后,章原十分硬气地写道:“绝不后退,绝不投降,绝不妥协!”
章原把手写的3页长信轻轻放在王伟铜像前,立正,敬礼。
飞行学员杨臻在网上看到这个故事。他也想着有一天能和章原一样,站在王伟烈士的铜像前,向这位海空前辈敬个礼,告诉他自己和战友们如何飞上航母,如何翱翔于海天之间……
窗外,夜色如墨,两架歼-15战机拖着耀眼的尾焰,腾空而起。 【编辑:陈文韬】